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 / 政府部门 / 司法局 / 信息公开 / 正文

杨陵区:普法“大合唱”共奏乡村治理和谐曲

      走在陕西省杨陵区各主题园、街道乡村中,以宪法、红旗、法典为元素宪法誓词墙醒目庄重。市民、群众不时驻足留影,红旗上的宪法宣誓誓词也随之被珍存于心。

     “近几年来,村里的法治景观越来越丰富了,有公园、有长廊、有场馆,我们老百姓走走看看,学到很多法律知识。”当地百姓对于法治文化建设赞不绝口。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文化阵地和法治宣传队伍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依托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开展富有实效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水平,为实施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实时普法 提升干部群众法治素养

     为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自“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杨陵区共组织开展各类村(社区)调解员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120余场次,不断提高全区村(社区)基层干部依法自治和履职能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
       近年来,杨陵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田园村庄”和“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每个村(社区)按照“五个一”的工作要求,进行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即一个法治文化墙、法治公园,一个法治图书角,一支法治工作者队伍,一个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群,一个法治文化橱窗。

        精准普法 法治观念深入日常

        法治让乡村治理更精准。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
     西卜村位于杨陵区大寨街道办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村委会为积极响应杨陵区法治乡村建设部署,在村内各条干道共设置普法展板19个,村内各类法治文化墙5面,村民还自筹七十余万元建设法治主题公园,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为基层普法创造了氛围基础。

同时,西卜村每月定期邀请杨陵区148法律服务所在村委会坐班,为村民提供公共法律咨询服务等,充分发挥网格管理员、治安巡防员、人民调解员的作用。
        而这仅仅是杨陵区众多基层普法宣传工作的一个缩影。
     杨陵区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治对于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指引乡村治理实践,坚持在法治化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权益、调节社会关系,促进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一切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文化阵地和法治宣传队伍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依托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开展富有实效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水平,为实施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实时普法 提升干部群众法治素养

   为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自“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杨陵区共组织开展各类村(社区)调解员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120余场次,不断提高全区村(社区)基层干部依法自治和履职能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

    2020年4月28,杨陵区司法局组织全区各镇(办)分管司法行政工作领导、司法所长,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及基层调委会主任共200余人,围绕农村社区多发、易发等突出的法律问题,认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通过开展基层干部法治专题培训会,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使其成为农民学法用法的带头人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头雁。
     近三年来,杨陵区各村(社区)共排查矛盾纠纷2517件,调解成功2413件,涉及财产金额11978.47万元,未发生民转刑等恶性案件,以及因调处不成功引发的上访缠访案件,有效的维护了全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按需普法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之年,为了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服务,使党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走深走实,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杨陵区积极开展送法进基层服务,以真心为群众办实事,以真情为群众解难题,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近日,杨陵区司法局还举办了“法律服务进百企 助力产业大发展”活动启动仪式暨专题法治讲座;并积极开展“迎建党百年 促和谐稳定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攻坚战”专项行动。
      数月来,杨陵区共开展普法宣传50余场次,受理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案件30多起,拟定便民利民新举措10条,深化教育整顿工作成效,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振兴乡村战略离不开建设法治乡村。近年来,杨陵区不断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同时,将法治与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全社会共同画下乡村治理“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