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杨陵区委办公室
杨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杨陵区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各国有企业:
现将《杨陵区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杨陵区委办公室 杨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3日
杨陵区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方案
按照陕西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方案》(陕农工办发〔2021〕24号)文件精神,我区被列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名单,为切实抓好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全区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高效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落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构建党委领导、牵头部门抓总统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的工作推进机制,为示范县(区)、示范村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规划引领、先行先试。坚持科学规划,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主动担当,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探索乡村振兴可推广、可复制的杨陵经验。
(三)坚持农民参与、共同缔造。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构建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局面。
(四)坚持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按要求扎实开展工作,梯次推进镇村高质量发展。扛起带动、示范、引领的责任,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加强上下联系沟通,牢牢抓住发展机遇,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村制宜,打造特色及亮点。
三、创建目标
2022-2025年,利用4年时间,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县(区)、示范村创建工作,在五大振兴和乡村治理六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全面完成乡村振兴示范县(区)、示范村创建工作任务,形成示范样板呈现、经验模式突出、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态势。
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绿色生态成为杨陵农村的靓丽名片;新型乡风文明体系构建完成,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基本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建成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引领示范区。
四、创建内容
(一)推动产业振兴。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严守全区1万亩粮食功能区、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6万亩耕地保有量红线,建立“田长制”,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围绕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引导群众发展良种繁育、经济林果、设施蔬菜、现代养殖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提高现有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带动果业、蔬菜加工业发展。以杨凌特色农业产业、农业科教和农业硅谷的品牌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创意农业为主的涉农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链,布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积极破解农民增收发展瓶颈,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推动产业富民、产业兴农,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二)推动人才振兴。加大经济合作社带头人、乡土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猕猴桃、葡萄等产业,培育新农人、高素质农民。发展壮大育种育苗、嫁接服务、设施栽培、农业技能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开展劳务技术人员输出。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和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培育一批农产品销售直播人才,持续开展返乡下乡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搭建返乡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对接平台,帮扶返乡人员创新创业。深入开展专业人才下乡包抓活动,组织动员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成立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团帮扶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优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全面提升乡镇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技能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鼓励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人才聚焦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和人才富集、合理流动的乡村人才发展格局。
(三)推动文化振兴。持续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广泛宣传宣讲。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中心、所、站、基地”四级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明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美德少年等评选表彰,宣传先进典型,曝光失德、失信负面典型。建立“一约四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理事办理流程及标准》,倡导移风易俗,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干扰侵蚀等问题,不断净化农村社会环境。改造提升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农家书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发挥“文化惠民、舞动杨凌”文化活动品牌效应,做好文化文艺下乡下基层服务工作,举办“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四)推动生态振兴。持续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国家试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八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创建1-2个省级美丽乡村宜居示范村,花园乡村示范样板村建设覆盖率达到80%。积极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加快农村路网、电网、水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全覆盖。严格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6%。
(五)推动组织振兴。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巩固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活动成果。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促进规范提升。加大从青年农民特别是后备力量、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重点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西农大、杨职院院系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发挥区校融合优势,在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样板。支持引导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致富项目、村村都有党员致富能手,组织每名党员致富能手至少结对帮带1户群众。落实“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每年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培训至少1次。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教优势,继续实施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计划。全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选树一批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六)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开展全国现代乡村社会治理试点示范,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行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机制,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继续推进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质量和效果,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创新“网格+微平台”模式,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为依托,建立微民生项目库,实施“微民生”工程,做好民生类网格事件处理,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急”“难”事。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的长效机制。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示范活动,政法干警每月统一时间,统一主题,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调解矛盾,提供法律服务。
五、创建进度
(一)全面推进阶段(2022年1月-2023年12月)。积极把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机遇,将所有镇(办)纳入创建范围,每个镇(办)选取2-3个村作为建设试点,确保试点村不少于10个。运用试点村形成的经验做法和体制机制,全面启动剩余村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各镇(办)和相关部门按照《创建方案》,因村施策,对年度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确保工作到岗、责任到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任务,分解工作责任,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对各部门、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二)巩固提升阶段(2024年1月-2024年12月)。对标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区)建设标准和要求,开展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五大振兴”建设水平,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完成示范县(区)创建任务。
(三)总结推广阶段(2025年1月-2025年12月)。全面提炼总结乡村振兴示范县(区)模式、经验和范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和样板。同时分析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任务目标,为下一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总体推进全区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区委农办、区乡村振兴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等工作。各工作专项小组和各镇办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构,夯实工作责任,确保有序快速推进。
(二)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和完善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夯实区级领导、联合包村工作队、区级包抓部门、镇办和村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好局面。建立健全“五联一抓”制度体系,明确奖励激励、经费保障等制度办法,建立校企协同五联一抓协调联络机制,压紧压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责任。
(三)强化督促考评。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组织督促检查,并按年度对各镇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金融支农、项目安排、建设用地审批等方面的依据。区委考核办要将创建任务列为镇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强化考核约束,在全区上下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干群实干的良好氛围。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大对“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实施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在示范工作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典型,努力在全区营造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多方支持和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附件:杨陵区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县(区)示范村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