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D类 杨政乡振函〔2022〕16号
杨陵区乡村振兴局
关于区人大十届一次会议第4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代表姓名:李松
建议内容:区校融合下的杨凌乡村振兴模式建议
办理结果:尊敬的李松代表,您在区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区校融合下的杨凌乡村振兴模式建议》收悉。现就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批复》和第十次省部共建会议精神,如期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建设目标,经示范区党工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党委共同研究决定,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资源优势,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以驻区科教单位牵头包抓的“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五联一抓”工作模式,凝聚政校企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杨凌示范样板。
一、建立工作机制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组织动员全区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村结对工作。按照“分类指导、产业先行、典型示范”的原则,以科技引领产业振兴为着力点,统筹推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专家联产业。发挥杨凌科教优势,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集成,以高校科研联村为纽带,指导推动产业链延链强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
——科研联生产。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将包抓村作为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优先将最新科研成果在包抓村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企业联市场。鼓励引导区内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包抓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优势,带动包抓村壮大产业规模、拓展市场空间。
——部门联政策。示范区、杨陵区两级党政部门加强对各级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研究,找准包抓村建设发展与各级政策之间的契合点,通过策划包装产业、基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党员联群众。包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所在村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宣传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书记抓典型。建立示范区党工委、杨陵区委、各镇(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包抓典型村机制,强化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密切配合包村工作队,强化资源整合利用,以10个示范村为重点打造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同步推进44个提升村比学赶超。
二、组建工作队伍
制定印发《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西农大、杨职院和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驻区企业以及两级部门,组建了53支联合包村工作队,由各包抓院系负责人亲自担任工作队长,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各工作队主动与镇村对接,深入思考、系统谋划,从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提升、增加群众收入、党建引领等方面发力,为各村乡村振兴工作顺利推进注入了智力支撑、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各院系和企业深入挖掘自身优势,结合各村特色,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制定了重点任务清单,谋划了一批务实项目,提出了推进措施和实现路径。截至目前,组建了特色现代农业8个专家服务团和协会,专家服务团队500多人次、师生30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实践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机制成效初显
科研联生产方面,包抓院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包抓村的产业优势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比如,西农大葡萄酒学院包抓指导新集村完成200亩葡萄园改造提升,推广葡萄新品种13个。企业联市场方面,包联企业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优势,带动包抓村壮大产业规模,拓展市场空间。比如嘉禾药业主动收购崔家寨村种植的紫锥菊,为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部门联政策方面,两级包抓部门通过策划包装产业、基建项目,积极为包抓村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比如示范区人社局为包抓村争取落实葡萄产业孵化基地补助资金100万元。党员联群众方面,联合包村工作队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与群众一道谋产业、解难题、抓发展。杨职院动物医学院和经贸学院党支部分别与包抓的权家寨村、太子藏村成立共建党支部,并组织师生到村开展金银花采摘和电商直播促销售活动。五泉镇汤家村通过招引企业,由万锦汇华合作社租赁村集体24座设施大棚,采取“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无花果,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也受到省乡村振兴局等厅局的关注和肯定。陕西电视台、人民网等各级媒体集中报道20余次,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上答复妥否,请批评指正。
杨陵区乡村振兴局
2022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