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B类 杨政文旅体函〔2023〕19号
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关于对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8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复函
代表姓名:李军伟、刘伟、陈超波、徐向东
建议内容:关于打造庆善宫文旅项目推动李世民文化研究产业化进程的建议
办理结果:
尊敬的李军伟、刘伟、陈超波、徐向东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庆善宫文旅项目推动李世民文化研究产业化进程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文旅、文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据《陕西省志》《武功县志》《杨陵区志》等文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599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在庆善宫,庆善宫即现在的恩义寺,位于一鼓起的山丘,形似龟盖,为取冬暖夏凉,寺内西北角,利用坡势,凿一边长约10米、深约5米的四方形天井(地窖),天井北沿高出南沿约2米,天井南沿西边修有宽约1.2米的上下台阶23级,先由西向东,又转北而下,进入天井,天井院内长6米,洞高25米,洞底有一小洞,据传说爬行可直通后河河滩,窖洞一门一窗,李世民就生在这座窖洞里,当地群众称其为“唐王洞”。
李世民即位后,为母祈福于庆善宫南,曾建慈德寺,此后,宫、寺一体,自清代康熙以来则名恩义寺。《武功县志·大事记》:唐·贞观六年(632年)九月,太宗至其出生地庆善宫,与群臣宴集并赏赐当地故老。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太宗幸庆善宫,欢宴武功故老,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孤寡残疾等人赐毡、裘、粟、帛,并免当地百姓三年赋税。故老与太宗叙旧事,论社稷,并喜极纷起为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庆贺大唐太平盛世。
自此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周围的百姓相聚庆善宫,感谢李世民为父老赐物,免除赋税。后逐步扩大为庙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十月十三庙会,四乡民众云集,热闹异常。自642年唐太宗回出生地宴群臣和周边父老起,形成庙会延续至今,其内涵丰富,深入人心,千古流传,是为风俗。
近年来,我区在发展建设中始终贯穿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最大程度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是积极保护唐王洞遗址,1988年第三次省市文物普查时进行了登记。1990年9月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杨陵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2013年12月,恩义寺庙会列入杨陵区人民政府第三批非遗名录;2015年12月,恩义寺庙会列入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五批非遗名录。三是原光明日报记者李蔚先生(杨陵建子沟村人),自费出版发行的《唐太宗诞生地诗文注释及历史大事记》一书,以大量的历史资料详实地记述了恩义寺的历史文化。四是2009年杨陵区文教局、民政局批复成立了杨陵区李世民文化研究会,主要负责挖掘历史文化,搜集整理恩义寺、唐王洞历史资料进行学术研究,2012年正月二十三日,举行了隆重的李世民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有关专家和领导、六社十三村及周边地区群众三万多人参加了大会,取得了恢复历史遗迹,丰富庙会内涵的共识。五是周边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同志每年召开会议,专题布置庙会活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群众自发聚集到广场进行祭拜、进香、耍社火、唱大戏、锣鼓、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六是区文旅体育局积极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以永安村古邰国遗址为依托的后稷“农耕文化”、以王上村隋文帝泰陵为依托的“隋文化”、以建子沟村唐王洞李世民出生地为依托的“唐文化”、以毕公村马援祠为依托的“三马文化”等本土乡村文化。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创新举办“姜嫄庙会”“马氏恳亲大会”“恩义寺庙会”“白龙村社火”等具有杨凌特色文化的农村节庆活动和传统民俗活动,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名片及旅游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动汇报对接,加快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结合李世民文化及唐文化研究,积极推介我区文旅项目,打造新场景,丰富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
再次感谢您对文旅事业的支持,同时也希望您继续关心、关注我区的文旅工作。
以上答复,望批评指正。
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2023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