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B类 杨政发改函〔2024〕3号
杨陵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杨陵区人民代表大会建议批评和意见第4号办理情况的复函
代表姓名:陈树林 吉 红 王进义 佟小刚 上官周平
邵崇斌 李 桦 贺 虹 马艳萍 史明霞
建议内容:关于加大力度快速提高杨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的建议
办理结果:
尊敬的各位代表,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快速提高杨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建议》已交由杨陵区发展和改革局研究办理,我们高度重视,对您提出的8条建议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研讨,积极与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民政局、统计局等相关单位进行深入沟通对接,现就办理情况予以答复。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方面。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就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21年印发《杨陵区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行动方案》,实施万人劳动技能提升、就地就业创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商、农村电子商务培育等8大行动,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2023年印发《杨陵区2023年促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方面内容,统筹实施技能提升、产业提升、改革创新、政策保障工程,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印发《杨陵区促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工作方案》《杨陵区2024年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工作方案》,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明确重点任务,着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方面。《杨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8%左右。同时,每年制定印发《关于下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指标的通知》,对全年“两个收入”增长目标进行分解下达,2024年计划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超过20000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估计达到23361元)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区将对照目标任务抓好贯彻落实,加强监测调度,定期分析研判,力争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方面。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在经济发展会议上就城乡居民增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定期组织召开稳增长工作推进会,听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完成情况,研究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区发改局定期收集汇总相关单位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进展情况,区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统计局定期深入居民、农户、企业进行调研走访,及时掌握相关情况,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走深走实。下一步,我区将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方案,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部门沟通联动,明确工作责任,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梳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四是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方面。我区逐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将救助对象从困难群众扩展到全体社会公民的三个圈层:核心层由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组成,发放救助金等长期介入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中间层由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人口组成,根据实际需要给与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对于其他遇困公民通过给予临时救助,向流浪乞讨人员给予必要救助保障等落实好急难救助。对有需要的各类对象,再通过社会力量给予补助救助帮扶。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精准识别困难群体,摸清家庭状况,因户施策,做好指导帮扶。
五是推进区校融合方面。
(1)建立区校联合机制方面:近年来,我区发挥独特体制机制优势,深化区校融合,创新性推动乡村振兴,建立校企协同“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即“五联一抓”)乡村振兴推进机制。驻区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以及两级部门共同组建了53支联合包村工作队,选派14名第一书记,建立“一村一策”重点任务清单,将科技、人才、政策、资金等资源向农村引流,充分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推动“五联一抓”工作走深走实,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帮扶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乡村振兴帮扶方面:
一是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我区先后实施“四覆盖一提升”、花园乡村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和集体经济“削薄培优”、设施农业改造提升等产业化工程,初步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制定印发《杨陵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田西村、王上村、姜嫄村、权家寨村、高家村、新集村、元树村等7个村拟被认定为2023年“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目前正在扎实推进2024年5个省级“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建设工作。下一步,我区将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一批生产道路硬化、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卫生厕所、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长效化良性管护机制,高标准打造花园乡村样板村。
二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特色现代农业示范“1123”工程,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和高科农业体验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引领高地,建成无花果、软籽石榴、冬枣等一批亩均产值超过10万元的“单品冠军园”,将2.5万农户牢牢稳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培优”行动,汤家村“村集体+家庭农场”模式种植无花果百余亩,陵湾村蝴蝶兰畅销被央视宣传报道,椒生村以猕猴桃带动三产深度融合,崔东沟莎能奶山羊实现科技化养殖,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个,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超过1000万元。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激发校企协同“五联一抓”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优”行动,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社区)占比超过30%,新增2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2个,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
三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农村人才振兴工程。围绕猕猴桃、设施农业、葡萄、金银花、药菊等5个农村优势产业,组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土壤、种苗、营销等15个领域的62名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以理论知识、种苗培育、田间管理、市场营销等为主要内容,全周期、手把手指导,5个党建项目村经济作物产量增加10%以上、产值增加20%以上,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发挥专家团队和技术骨干优势,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创建样板党支部。近年来,我区在打造基层党支部示范典型方面,严格按照全省统一实施的“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划分11个一类、36个二类、7个三类农村党组织,制定提升措施121条。累计整顿6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动态清零。规范提升34个农村党组织阵地、54个村党群活动中心,创建了一批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在区校融合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作用。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致富带富和治理能力提升班,联合杨职院和区级职能部门资源优势,开设农村财务、乡村旅游、农产品品牌培育等17门专业课程,17名专家教授编印教材,逐镇(街道)开展培训、专题授课,全面提升农村干部的理论水平。累计开展培训9期,培训干部3600人/次;开展村干部专技能力提升班,聚焦杨凌优势农产品猕猴桃,组织300余名务农的村干部在斜上村开展猕猴桃种植专题培训,目前已开展5期。下一步,我区将充分利用两校资源,发挥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党支部示范点建设工作,整顿提升一批农村基层党组织,因村施策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五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区联合两校及驻区科研单位,组建特色现代农业8个专家服务团和协会,累计56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实践活动。猕猴桃首席专家刘占德教授团队研发的猕猴桃新品种金弥、脐红等在五泉镇斜上村规模种植,黄丽丽教授团队攻克猕猴桃溃疡病防控难题并深入田间技术指导。西农大专家服务团为五泉镇郭管村的黑小麦产业开展全产业链的精准指导,从种植技术、精深加工、品牌包装、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给予帮扶,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开展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推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六是名企结对帮扶方面。近年来,我区持续深化“万企兴万村”活动,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带动包抓村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嘉禾药业主动收购崔家寨村种植的紫锥菊,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白龙村包抓企业雨露公司帮助村集体销售火龙果枝条,带动增收6万元。北杨村与陕西汉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企业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村经济合作社提供工作场地,近50人在家门口实现上岗就业。美畅公司为包抓的王上村解决8名返乡青年就业问题,帮助销售价值50万元村集体和群众农副产品。秦丰种业投资30万元,为包抓村秦丰村修建了污水管网。下一步,我区将继续组织动员企业参与各类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名企对口帮扶集体经济、困难群体的制度,引导企业为集体经济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定向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保障。
七是农村干部培养方面。我区积极探索基层农村(社区)干部培训新模式,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区校合作,共同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积极打造培养一支有知识、敢创新、能干事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开设乡村领导实务与村民自治、村级财务管理和集体资产经营等27门课程,学员毕业后可获得大专学历文凭,同时,确保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学会一门生产实用技术。2015年6月以来,在全区共选拔六批210名学员参加学历教育。其中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68人,占比39%;其他党员及后备力量64人,占比32%。2021年全省村(社区)换届结束后,杨陵区村(社区)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336人,占比62.45%,比上届提高45.1%,在全省排名靠前。平均年龄38.47周岁,比上届下降9.5岁,许多优秀年轻后备人才在基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区将以基层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为重点,开展村干部专技能力、致富带富和治理能力提升班等,不断提高村(社区)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杨陵智慧。
八是智慧农业发展方面。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农业智慧化目标,以推动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物联网、中以合作智慧农业示范园、秦宝牛业智慧牧场、陕西奥达秦农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棚掌柜”设施农业信息化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智慧化进程。目前我区已在150座温室大棚、11家种养殖企业实现了智慧化系统全覆盖,为全区农业智慧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扩大智慧化管理系统应用范围,加快数字农业示范点建设进度,助力杨凌建成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加快形成“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格局。
各位代表,我们将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继续认真、虚心地听取各界人士尤其是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以便我们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再次对您的支持和监督表示感谢!
以上答复,悉听意见。
杨陵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