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C类 杨政文旅体函〔2022〕13号
杨陵区文化和体育旅游局
关于第十届杨陵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第62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代表姓名:王小鸽、王晓娟、张春娟
提案内容:关于加强高质量建设杨凌区特色文化景观的建议。
办理结果:
尊敬的王小鸽、王晓娟、张春娟代表,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高质量建设杨凌区特色文化景观的建议”意见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对我区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答复如下。
一、以“十四五”规划为牵引,统筹建设全区特色文化景观
《杨凌示范区“十四五”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杨凌示范区“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杨凌示范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杨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均提出要依据资源禀赋,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全域农科公园,全面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以农业科技为主题的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规划建设了五大农文旅融合核心区。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开发独具特色的农文旅产业形态,推动旅游与农科、文化、教育、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以运动休闲度假和夜间经济为主的“渭河运动生态旅游度假区”,以世界农业之窗为主的“城西上合农业观光区”,以农耕文化展示为主的“农科研学体验区”,以隋文化主题王上村、民俗美食主题崔西沟村、葡萄采摘观光主题新集村、红薯产业主题田西村为主的“乡村旅游度假区”,以生态观光和民宿体验为主的“小湋河绿谷花海慢生活体验区”等五大文旅融合核心区。我局将持续跟进五大农文旅融合核心区的实施,积极协调自然资源、发改、住建等职能部门,统筹推进我区特色文化景观提升工作,用好渭河湿地公园、小韦河、渭惠渠、高干渠等主要廊道的载体功能,增加特色文化景观。
二、深入挖掘后稷农耕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不断讲好杨凌故事
后稷作为农业始祖,在杨陵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使杨陵成为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诚如您所言,宣传推广打造后稷农耕文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近年来,为加强后稷农耕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杨陵区政府及职能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一是开展后稷祭祀大典宣传。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农神后稷祭祀》的支持力度,将农神后稷祭祀大典打造成为了一个展示农耕文明、弘扬农耕文化的盛大庆典。每年秋季举办后稷农耕文化传承大典,旨在感恩、铭记后稷为中华农业发展作出的里程碑式的功绩,传承、学习并发扬后稷乃至祖祖辈辈教我们的农耕法则。二是连续举办多届农民丰收节。在每年的农民丰收节期间,将农耕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进行宣传,既宣传弘扬了农耕文明,又让丰收节更具有底蕴。在传承农耕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宣传杨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连续举办农耕文化书画展。通过举办农耕文化书画展,体现了艺术家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人文精神,也集中展示了杨陵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细微精华。四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蕴育和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我区已先后建立了八批区级非遗项目名录,入选项目34个,其中省级达6项,2022年6月,我们对《杨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图典》进行了再版,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工作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研宜游的农科新城
今年以来,围绕重点街区广场和新农村社区建设,杨陵区按照锁定现状、消除存量、杜绝增量、规范管理的原则,以“两抓两拆十个提升”(抓城市精细化管理、抓花园乡村建设和田野风貌管控(两抓)为目标;以拆私搭乱建、拆违法广告(两拆)和提升改造建筑外立面、重点区域绿化水平、全域公交线路、公共卫生间服务保障能力、城区交通秩序、乡村风貌、城市市政设施、物业管理水平、重要街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公园广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十个提升)为抓手,实施了系列城市改造提升工作,全域发力,重点突破,全力打造高水平生活宜居地,将杨陵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秩序良好、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田园农科新城。
下一步,我们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研宜游的农科新城的目标,将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打通高干渠路等3条“断头路”,改造提升后稷路、杨扶路等路段,持续开展城市“六乱”治理,巩固创文成果。实施增绿添园工程,以公园袖带、道路林带、小区绿带为重点,加大植绿补绿增绿力度和密度。在城区主干道等主要节点,建设一批小游园、口袋公园。打造康乐路、西农路等5条示范街区,点亮文化标识,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具有农科城特色的城市新形象。
以上答复妥否,请批评指正。
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202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