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岁的赵争立,患强直性脊柱炎已有二十多年,后经鉴定为三级残疾,无劳动能力;他的女儿赵蓓蓓,小时候生病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尽管已经20岁了,但是言语和行动都比别人慢半拍;还有一个在杨凌高新中学上初中的儿子,家里全靠赵争立体弱多病的妻子高绒侠在外打零工维持家用。这个四口之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这是杨陵区揉谷镇陵湾村四组村民赵争立家昔日的生活写照。
可现在不一样了。在精准扶贫工作组相助下,赵争立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母女二人都有了工作,儿子上学也有了各种减免和补贴。手头上要比以前宽裕,生活有了保障,现在心情也好啦!”见到记者,赵争立打开了话匣子。
“就业扶贫”铸就“金饭碗”
2016年,赵争立被纳入精准扶贫户。杨陵区教育局督导室的陈志峰,是帮扶赵争立家的包抓联络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家的困难,必须突破原来的套路和习惯,考虑到这家人的身体状况,我们要想方设法为这家人提供‘金饭碗’。”为此,扶贫工作组商定,决定先从就业上对高绒侠和赵蓓蓓进行帮扶。
经过多方协调,2016年3月,赵蓓蓓被安排在幼儿园从事保育员工作。赵蓓蓓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在这儿得到了很好地锻炼,没上班前,我连家门都很少出,因为父母担心我会走丢。现在,我已经可以独立骑车上下班了,一个月还能领1500元的工资。”
2016年10月,高绒侠又被安排在揉谷中心小学做保洁员,每月可挣1300元,学校还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我们考虑到高绒侠家的实际困难,打算给她再涨点工资,补贴家用。”该校葛校长如是说。高绒侠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也不是很累,而且工资有保障,家里也比以前宽裕多了。
“短期帮扶”转向“长期受益”
为了让赵争立便于行动,精准扶贫工作组联系上了杨陵区残联,残联专门为其送了一把轮椅。“现在,我可以靠着轮椅自由活动,为家人减少了负担。现在经济上宽裕多了,母女俩一个月还能挣将近3000块钱。”说起家里发生的变化,赵争立乐在脸上,更记在心里:“这离不开各级部门的帮扶,更离不开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家这一年多的帮扶!”
如今在杨凌,和赵争立一样,通过精准扶贫发生巨大变化的贫困户家庭越来越多。扶贫工作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帮扶,将以精准发力突破重点难点,以精准施策促进脱贫致富。并由‘短期帮扶’向‘长期受益’转变,让村上的每一家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实现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