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三农工作 / 正文

奔走在“上合”希望田野上的杨凌“科技使者”

临近春节,杨凌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教授刚从乌兹别克斯坦回到杨凌的家中。3年来,他风尘仆仆地往返在哈萨克斯坦等4个国家,奔波24000公里,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与当地的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建设了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洒下一颗颗“绿色”的种子,这一粒粒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结果,促进了中国与上合组织、“一带一路”乃至欧洲国家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唱响了“一带一路”、上合国家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的“丰收曲”。

科技之匙,打开农业国际合作之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农业类著名重点大学,承载着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2017年首次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联合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张正茂就是第一批承担示范园建设任务的专家之一。

2017年4月26日,春意正浓,张正茂等三位专家从西安经乌鲁木齐第一次踏上哈萨克斯坦的土地已是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联系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的塔肯院士和萨根柏院士,赶赴位于离阿拉木图40多公里拟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赛马赛基地,几千公顷的农田尽收眼底,黑土地上覆盖着残雪,与背后积雪覆盖的天山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塔肯院士说,这里就是未来的示范园。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内陆的农业大国,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800多万人,土地资源非常丰富,耕地面积约为3530万公顷,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1630万公顷,其中小麦为1350万公顷,是中亚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占中亚五国的一半以上,主要以小麦、大麦及稻谷为主,其中小麦平均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平均单产只有1.2吨/公顷左右,相当于中国单产的1/5,是典型的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广种薄收的国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的粮食生产国。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带去了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杂粮品种60多个,经过一年的试验,筛选出十余个适宜种植的玉米、小麦、马铃薯和杂粮品种。

在合作中经历了多次的交流与磨合,张正茂和他的团队与哈萨克斯坦的塔肯院士达成了共识,结交了友谊。

张正茂告诉记者:“2017年11月4日晚上,我和郭东伟应邀在塔肯院士家中做客,热情好客的院士夫人用丰盛的哈萨克美食招待我们。塔肯院士说,哈萨克人第一次见面算是相识,第二次见面即是朋友,而正因为你们把优质的品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了哈萨克斯坦,更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张正茂他们既是学者,也是使者。2017年,他们用科技之匙,打开了农业国际合作之门。

杨凌良种,播撒“一带一路”结硕果

3年很快过去了,3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分别在哈萨克斯坦联合建成了阿拉木图、努尔苏丹、科克舍套、彼得罗巴甫尔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建成比什凯克示范园;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示范园和白罗斯戈尔基示范园也相继建成。

2018年和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哈萨克斯坦选择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在加拉干达试验站和查戈里试验站种植了13个春小麦品种。

“加拉干达为典型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比较普遍,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我们的小麦品种总体表现早熟,籽粒千粒重也较当地品种高、穗短、小穗密、部分品种穗粒数低于对照,三个旱地品种表现增产,这也为后期的品种杂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正茂告诉记者。

两年来,张正茂和他的团队与加拉干达试验站小麦育种专家瑟瑞达教授和瑟瑞达教授用当地品种与西农的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小麦的各种表现都超出了预期目标。

张正茂说:“我们的多个小麦品种在哈萨克斯坦表现突出,抗旱、抗寒和抗病性也很强,株高适中抗倒伏,大穗大粒,明显优于当地品种,几个小麦品种最终产量都超过了1.680吨/公顷,较对照品种最高增产658公斤/公顷,这也极大地解决了当地小麦广种薄收的现状。”

除了小麦以外,他们还分别在比什凯克建设了苹果示范园和大麦玉米品种示范。苹果种植中还引进了中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引起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农业部和莫斯科州的高度重视。其中,大麦品种西引3号和34-9大麦每公顷产量超过4吨,比当地品种产量2吨/公顷,翻了一番。

吉尔吉斯斯坦田园牧业公司董事长何国栋,就是西农大麦品种的受益者之一。他高兴地说:“西农的品种就是好,今年我们已经把新的大麦品种上了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品种审定试验,还引进了张教授的普冰系列小麦品种。2019年11月我还专程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感谢专家,后期我们还有更大的引进计划,打算引进苹果苗木,扩大示范规模。”

杨凌良种,也正洒向“一带一路”。

上合之约,为同地区国家农业发展

提供“杨凌方案”

2020年,上合组织峰会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马不停蹄,于2019年12月3—8日应邀访问塔什干国立灌溉与农业机械化大学,具体落实两校达成的合作共建塔什干节水农业示范园协议,节水专家朱德兰教授和同事们与合作方阿里木教授详细考察了示范园土地情况,就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和分工做了细致的谈判,最后达成共识,立即着手设计实施。

张正茂教授作为作物专家详细考察了土壤和气候环境情况,提出了试验作物布局方案,双方约定在2020年3月底硬件建设全部完工,这个假期等待他们的是加紧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上合峰会的召开。

2020年,他们将在塔什干展示中国智慧和杨凌方案。

产学研结合

开辟上合国家农业发展新路径

多年来,杨凌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摸索出了政府推动下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如何把这一模式在国际化中加以应用和升华是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们面临的新课题。海外工作环境比国内的要复杂得多,受国际关系和所在国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张正茂和他的同事们认真分析,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的国际化农业推广新模式。

2017年他们发现有些方面合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在于农民或农场主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卖粮难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积极联系与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湖南克明面业有限公司、中粮集团等企业合作。

张正茂告诉记者:“示范园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和作物良种,组织中国专家、外国专家和企业专家在示范园做出样板,筛选出优良品种,组装配套相应栽培技术,通过科技培训传授给企业和农民,公司实行订单收购,通过中欧班列运回西安港务区,解决外国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提高了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也增加了就业机会,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进口渠道,为我国人民提供绿色无污染的优质粮油产品。这样的模式,我们打算在更多上合组织国家来进行复制推广,共同来应对世界饥饿。”

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是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农业领域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杨凌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履行国家使命的一次难得机遇。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0年已经到来,他们将肩负新使命,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续写这段跨越万里的“绿色”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