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三农工作 / 正文

用百姓的法儿,解百姓的事儿——陕西省杨陵区“四调联动”赋能乡村治理

开栏语: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对乡村治理做出的重要 要求。

近期,《农业科技报》从探索杨陵区乡村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等8个方面,反映杨陵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和乡村发生的可喜变化。

即日起,本报开设“乡村治理 杨陵作为”专栏,报道杨陵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亮点措施等。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一《用百姓的法儿,解百姓的事儿——杨陵区“四调联动”赋能乡村治理》。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小燕 耿苏强

“农村的事往往十分琐碎,但处理不善,小矛盾可能演变成大冲突。用咱老百姓的法儿,解决老百姓的事儿,也许几句话,事情就能搞定。”这是任让席常说的几句话。

今年69岁的任让席,退休前是陕西杨陵区五泉镇斜上村村支书,现在是杨陵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他是一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作为人民调解的一面旗帜,经他说合化解的矛盾数不胜数。

“纠纷解决了,再苦再累也值!”

在农村,有一些民事纠纷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任让席说,要处理好这些纠纷,就需要有“跑细腿、磨破嘴”的耐心。

基层工作琐碎,很多矛盾纠纷错综复杂,老百姓常因赡养老人、经济纠纷、损害赔偿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乍看起来,这些都是琐碎小事,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儿,一旦化解不及时,就可能激化矛盾。

“如果有纠纷没能得到解决,他会急得饭都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是任让席留给家人的印象。当当事人带着微笑走出调解室,向他道谢时,他会倍感欣慰:“你们的纠纷解决了,我再苦再累也值!”

用百姓的法儿,解百姓的事儿——陕西省杨陵区“四调联动”赋能乡村治理

任让席正在向杨陵司法局学习交流群汇报矛盾纠纷调解情况。

连续3年获得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2020年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农村的事情,村民很看重有威信、有资历的人,我们这些退下来的老干部、老党员应当具备为民服务的精神。”任让席如说。

选择有威望、处事公正的老干部、老党员组成人民调解委员会,陕西杨陵区构建起了“内消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任让席平时特别注意学习、阅读有关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政策书籍和报刊,给自己“补充营养”、“充电”,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他戴着老花镜埋头苦读、边读边记的情形。

人民调解培训 增强矛盾化解力

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处理和调解基层矛盾和纠纷的时刻并不少,杨陵区举办培训班的做法必然会受到调解组织换届的认可和欢迎。

用百姓的法儿,解百姓的事儿——陕西省杨陵区“四调联动”赋能乡村治理

杨陵区人民调解员业务技能培训。(资料图)

今年5月份以来,杨陵区组织举办了2021年人民调解员业务技能培训会,并邀请相关法律工作者分别结合自身实践,现场讲授人民调解工作方面的基层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巧,并以案释法说明如何将理论联系到实际矛盾纠纷调处中,为人民调解员集中“充电续航”。

开展人民调解员业务技能培训会,是杨陵区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缩影。

今年以来,杨陵区完成全区调委会换届工作,选强配齐调解员队伍,通过举办全区人民调解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对新一届村级调委会主任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全区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开展基层调解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据了解,活动开展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220多起,成功化解190多起,维护了杨陵区社会大局稳定。

让人民调解发挥乡村治理大作用

今年5月15日至19日,杨陵区揉谷司法所成功调解一起庄基地矛盾纠纷,化解村民多年积怨。

揉谷社区三组村民解某辉与邻居解某学因宅基地纠纷结怨二十多年,解某学于2021年5月14日就宅基地权属提出异议,在社区调委会调解未成功后,揉谷镇司法所调解能手马晓文主动介入,找准矛盾切入点,对症下药。最终,双方达成书面协议,矛盾成功解决。

用百姓的法儿,解百姓的事儿——陕西省杨陵区“四调联动”赋能乡村治理

杨陵区司法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排会。

目前在全区78个行政村建立了事前排查预防、事中调处化解、事后回访保障机制,对本辖区、本行业领域矛盾纠纷每周进行滚动摸排,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有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去年全区调解处理矛盾纠纷1207件,今年1-5月,调解处理纠纷近820多件,使许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为人民群众解了难,为维护社会稳定、平安杨陵建设铺平了道路。

近年来,杨陵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四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注重对各类矛盾纠纷早介入、早调解、早报告,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有效防止了“民转刑”“民转访”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