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天气格外凉爽,果农的心里却非常火热。8月16日,杨陵区揉谷镇新集村,千亩葡萄园里,已经套袋的葡萄密密麻麻地挂在枝条间,数名农户弯着腰或蹲下身,一只手托着葡萄,另一只手拿起剪刀“咔嚓”一下,一串串硕果便收入囊中。一派忙碌的景象好不热闹。
秋雨过后,土地是软的,空气是清新的,站在新集村葡萄园,可以贪婪地吮吸着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果香。果园中央,是一条新修建的笔直的水泥路,货车频繁地在路面往来,村里的产品顺着这条路走向了城市,走进了老百姓的果篮子。这几年,新集村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当天下午,来自扶风县的张占斌面带笑容,满意地看着装满后备箱的冷链车,今天他采购了近1万斤葡萄,前后几天算下来,户太八号和阳光玫瑰一共能收近7万斤。张占斌是新集村的老顾客,他自己却记不清连续多少年到这里采收葡萄。“今年葡萄批发价一斤2.4元至2.8元,不仅质量好、品质好,价格也适中。”张占斌一边张罗着村民套袋,一边和产业户将葡萄称秤装箱。
道路一段,64岁的村民刘西林和同村的几名妇女坐在林子旁,娴熟地将采摘好的葡萄重新套上新包装,一摞一摞的商品果从他们手中被搬到冷链车厢上。“村里每年都请我来帮忙,一天能挣近百元,活不累、很轻松、有钱赚。”说完,刘西林乐呵呵地和身边人提起手里的大串葡萄向记者展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村里葡萄产业名气越来越大,线下的客商也越来越多。园里的葡萄一上午卖了8000斤,剩余的量也被客商订购,按采摘价一斤2.8元算,自己赚了不少呢。”今年40岁的史君慧一家是地地道道的葡萄种植户,家里有4亩户太八号和“87-1”,平日里由父母照看,赶上采摘时期,她便带着孩子从城里回来帮忙。“今年一亩地能收4000斤左右,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采摘工作进行顺利。早在前几天,2亩早熟品种‘87-1’通过往年的回头客,已经销售一空。”
在葡萄园的另一端,一座座白色避雨棚下的葡萄长势健康,一串上面果量多、果子大,一旁的种植户脸上露着灿烂的笑容:“今年我家的葡萄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导致裂果,新设施种植就是好。”
“今年,村子以村民个人投资30%,集体经济投资30%,政府项目补助40%的众筹方式建设了100亩的葡萄连栋避雨棚示范园,有效延长葡萄采摘时间,争取更多客商前来观光采购。”新集村党委书记张娟宁说,通过村集体资金注入,将科学的种植方式做给农民看,有了示范效果后,才能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新设施为产业护航,村里还引进了50亩寿王玫瑰、蜜光等新品种,到了果子成熟期,就可以展示给大家看啦。”
近年来,新集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200余亩,分别种上了户太八号、夏黑、阳光玫瑰等,为推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全村坚持做到“四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运作、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统一销售。同时,村党委、村委会不断加强产地和市场的对接,采取“产地+市场+农户”模式,提前联系外地客商洽谈预定。此外,在杨陵区政府政策支持下,村里新建了5座冷藏库,延长了葡萄保质期,保障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2020年,全村葡萄产业通过“电商+线下”销售,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8000余元。今年在新设施和新技术的支持下,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我们围绕新集葡萄小镇项目建设,新建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10亩,全村葡萄种植区进行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集成示范和农业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项目,实现了有机种植,提升了果品品质,降低了生产投入,促进了农民增收。”杨陵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站长杨创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