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政发〔2017〕34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要求,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区政府批准将“五泉刺绣”“高浮雕传拓技艺”“太白草医药”等3个项目列入杨陵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予以公布。
希望各镇办、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鼓励和支持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泛开展传习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继承和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新贡献。
附件:杨陵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
杨陵区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5日
附件
杨陵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
一、传统美术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单位或个人 |
18 |
Ⅶ—4 |
五泉刺绣 |
杨凌千年秦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 |
| | | |
二、传统技艺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单位或个人 |
19 |
Ⅷ—5 |
高浮雕传拓技艺 |
党乃军 |
| | | |
三、传统医药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单位或个人 |
20 |
Ⅸ—2 |
太白草医药 |
杨凌毅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 | |
五泉刺绣简介
申报单位:杨凌千年秦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
申报人:张军社
五泉刺绣源于汉族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经过漫长历史岁月而形成的当代刺绣艺术。其特点是:层次多、立体感强。它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是在真丝纱络上用真丝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由于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花中套花。针法的不同还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刺绣作品中,小花纹的微妙变化与大块面色彩经常对比运用,画面生出层次和立体感,增加了整幅绣品格调的瑰丽典雅;设计稿从属于针法,设计为制作服务:刺绣不是换了材料的绘画或照片,绣品的图案以针法显示深浅、远近、虚实的效果,就使刺绣具有了不同于绘画、照片的时空趣味和装饰韵味。绣品在制作时要严格依网格施针,针法细密、严谨,多绣或少绣一格都无法将纹样继续绣下去,是纯手工精制的高档工艺品。但与精细的苏绣、蜀绣相比,五泉刺绣还是比较粗犷的。色彩多采用块面对比,古朴典雅,鲜活艳丽,具有黄土高原那种粗犷、豪放、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情调。
五泉刺绣广泛分布在五泉、揉谷、大寨、杨村、李台两镇三街办。绝大多数农村妇女均有刺绣技能。她们在门帘、枕头等饰物上绣出各种花草虫鱼图案,表示“龙凤呈祥”、“莲生贵子”等寓意,以装点用品,美化家庭生活,抒发审美情趣。其特点是粗犷,多数以大富大贵为基本思想格调。
五泉刺绣目前主要以台布、枕套、靠垫和旅游品等为主导产业,已经形成集约化经营模式。其申报单位杨凌千年秦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大胆创新,不但继承了古老的传统技艺,又融进了陕西地方特色,作品带有浓厚黄土地特色。设计制作的双层细纱绣、穿罗绣等作品,人物生动、色彩绚丽,独树一帜,受到外商的赞誉,是陕西出口的一项重要产品。随着杨凌自贸区的成立,打造以“丝路农都”为主题的自贸区特色小镇概念的形成,建设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特色风格,构建“文旅农创”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五泉刺绣必将在手工艺品外贸方面显示独特的地位。
高浮雕传拓技艺简介
申报地:杨陵大寨街道办杜寨村
申报人:党乃军
高浮雕传拓技艺是从传统拓片技艺经过历史变迁至今传拓者的探索研究总结而来,拓片技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数量、内容之丰富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因这一古老技艺的存在,我们今天才能感受到原始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
中国拓片技艺分南、北两大派系。自宋代起,就有"北碑南帖"之说。南派着重于帖学(墨迹书法),北派则注重碑学(石刻书法)。目前北方拓片技艺主要以陕西、河南、四川、山东、山西及河北为中心的传统平碑平拓为主。杨陵的拓片技艺以师徒传承为主,主要体现在佛造像与高浮雕技艺方面,融合南北派系之独有特点,将平碑平拓与浅浮雕线刻技艺相结合,完整扑拓造像碑,填补传统平碑平拓技艺的空白,将造像、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发挥到极致。
拓片技艺历史久远,古时的石刻书法作品多以拓片形式存在于世。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顾恺之有摹拓妙法)。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承平之时,此道甚行,艰难之后,斯事渐废,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宝之。既可希其真迹,又得留为证验。"这说明远在唐代之前摹拓书画的技艺已相当不低, 且有多家兼任拓写的官府机构。
这一古老、独特的文献复制技术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存在使许多已散失毁坏和自然灾害破损的碑刻文化与史料得以延续至今,我们才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古老与重厚。杨陵的高浮雕传拓技艺打破传统平拓技艺手法,更完美的体现古籍文化遗产文史资料,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与交流价值。
太白草医药简介
申报单位:杨凌毅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申报人:穆毅、穆可勋
太白草医药包括太白草医、太白草药两个部分。其中太白草医源自秦岭本土的传统农耕文明,活动范围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区域的关中、陕南地区,波及四川、湖北、河南、甘肃等省份。主要是由道家龙门派传承,解放后逐渐传承至民间,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太白草药分布在以我国“三大药山”之一的太白山区域为代表的秦岭山区及周边地区,部分药物已列入陕西省地方药典目录。据《太白本草》一书记载,仅植物药材达到1400余种,代表药物为“太白七药”及以“太白”命名的药物,多为当地特产,如灯台七、钮子七、雄黄七、桃儿七,太白米、太白茶、太白花、太白洋参等。
太白草医药的发展传承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远古至金、元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神农氏、孙思邈、王重阳等,他们被太白草医尊为“太白草医13代师祖”二是道家丘处机创建的龙门派传承谱系,以龙门派“百字谱”为序,至今已传至26代。代表人物有丘处机、马丹阳、李诚法(李白生)等人;三是民国时期由道家龙门派逐渐传入民间至今的传承。20世纪50年代至今,太白草医药在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太白草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承担“太白山药物
资源考察”“太白山常用草药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2007年),“太白草医流派传承及基础理论研究”(2013年)等国家中医药科研项目;成立“太白草药研究会”(1953年),“草医药学习班”(1975年),“西周草医药学习班”(1987年),“陕西省中医学会草医药学部”(2003年),“太白草药专科”(2006年),“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太白草药医学研究分会”(2010年),“太白草药医学传承学习班”(2010年,2013年)等教学、科研、临床及交流平台,努力发掘整理流传下来的太白草医药经验,总结太白草医药的基本理论及有效方剂并进行传承和发展,写出了《太白草药性赋》《太白七药歌括》《太白山本草志》《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秦岭七药》等专著,对太白草药的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药理作用等方面作了介绍,有力推动了太白草医药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太白草药医学的内涵,使这一理论逐步走向成熟,促进了太白草药医学流派的发展和壮大。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生、薛万银、穆毅、毛水龙、李德芳、杨金禄、华有、郑建强、任彭辉等人。这个阶段形成的太白草医药传承谱系较多,其中以龙门派道医李白生的传承谱系具有代表性,现已传至26代。
太白草医药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传承, 已逐渐发展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医学流派,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有效方剂,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规律,为当地老百姓治病疗伤、养生保健,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深受大众的欢迎。
杨陵古称有邰(汉代时为武功县府,东汉永平八年县府由渭河南今眉县境内迁至古邰城),与眉县、周至隔渭河相望,距太白山入口30余公里,当地人上山采药、求雨祈福,都会到太白山。时至今日,太白草医药的传承在临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当地老百姓的医疗和养生保健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太白草药的引种、流通、产品研发销售等方面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