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 / 正文

杨陵区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陕西省地质灾害安全防治管理规定》及示范区有关要求,为切实做好2010年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本方案。

一、我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和防治措施,辖区内未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我区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韦河南岸的三级阶地黄土苔原高陡边坡区域,灾害类型为滑坡和崩塌,隐患点共11处,其它区域地势平缓,相对高差较小,暂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二、降水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与降水关系十分密切,我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即5―10月份,其中7―9月为多雨时段,伴有秋淋天气,灾害发生的机率较大。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我区属黄土台源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端,地貌以渭河冲击平原为主,海拔高度在431米563米之间,以落差形成三个阶地,结合降水趋势,对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做出预测。

(一)地质灾害区域分布。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发育现状、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以及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结合我区地形、位置、地域特征以及治理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域分布为:杨村乡乔家底村、揉谷乡田东村和除张村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五泉镇茂陵村(岭后组和下湾组)、大寨乡东卜村(一、二组和刘家壕组)和陈沟村(董家底组旧址和镜昭寺)、街道办付家庄村、张家岗小学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预测。根据我区地质、地貌情况及气象预测等,我区地质灾害发生预计在6―9月份,其中7―8月份为多雨季节,是滑坡、崩塌、地裂缝的多发时段。各乡镇、街道办,区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防,切实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我区地质灾害区划调查结果和排查情况,我区现有的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分别是杨村乡乔家底村和揉谷乡田东村、除张村隐患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属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民生的大局。各乡镇、街道办及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懈怠情绪,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认真负责,周密部署,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确保各项防治工作落实到位,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汛期工作,确保防灾措施落到实处。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时段。各乡镇、街道办要以汛期为重点,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汛前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于2010年5月20日前报区国土局。要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汛期期间,区国土局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电话87012335),各乡镇、街道办也要落实值班人员,强化信息报送,坚持每天下午16∶00前向区国土局报告隐患点监测情况,发生灾情立即处置上报。

(三)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各乡镇、街道办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汛前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制度。同时,各乡镇、街道办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并通过发放明白卡、树立警示牌、设置临灾预警信号、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进行应急演练等措施,使地质灾害威胁区内的群众熟悉撤离路线、安置地点、预警信号,以保证迅速、有序撤离。

(五)积极筹措经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治理。各乡镇、街道办及各有关部门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量力而行的原则,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全年预算,确保防治工作的日常管理、调查处理、监测预报及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调查,研究其发展和危害趋势,及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在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乡镇国土所的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建设。同时,加强协作配合,多方筹集资金,做好揉谷乡田东村和除张村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治理工作。

年底各乡镇、街道办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认真总结,并将书面材料上报区政府,同时抄送区国土局。区政府将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对监测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乡镇、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