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陕西关中老百姓的主要饮食习惯就是吃面,面食形式各式各样。杨陵地区及周围最有名的还算是旗花面,它发源于武功县武功镇民间,大凡农家置办红白喜事结婚嫁娶,让客人吃旗花面是一种礼节,久而久之,这种习俗流传下去。相传旗花面是明朝时一个来自秦地关中的小伙子张味为皇上所宠爱的妃子妙春所做,曾作为宫廷御膳保留下来。明朝状元康海贬官回家乡武功镇,在家乡做“七花面”招待看望自己的父老乡亲,众乡亲品尝,赞不绝口。旗花面遂在家乡武功镇及周边流传。“旗花面”原名“七花面”,以鸡蛋花、葱花、菜油花、黄花、笋丝、海带片、鸡肉丝炒成辅料覆于汤上,再加上各种调料,保持味清、面软、汤煎、醋酸。讲究“汪、煎、清、稀、细、软、长”。后因所用的鸡蛋花,葱花,海带片等都切成象小旗子一样的菱花形或三角形,故而也叫 “旗花面”。旗花面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
第一步:制汤。铁锅内放20斤左右的水,老母鸡或三黄鸡一只,全大料装包入锅,以小茴香为主,辅以少量桂皮、八角、丁香、砂仁、胡椒等提味,大火烧开,去浮沫,文火慢烧,4—5小时后,肉烂拆骨,将鸡骨再熬1—2小时,即好,色泽要清亮,味鲜香。第二步:出叶子。叶子即面条,过去为手工制做,现在多用机压面条。要选上等麦子磨成精粉。面要和硬,揉到一定程度,擀薄,要求薄而柔韧,面切得要细如线条,讲究“薄”、“筋”、“光”。第三步:制臊子菜。鸡肉丝、海带丝、黄花丝、葱丝、姜丝等,入锅炒,用上等菜油,不能带酱色。第四步:调汤。要以陈年老醋和胡椒出头,以酸提味。汤上漂浮红黄蛋皮和白色葱花,蛋皮要切成小象眼状,葱花要用针将大葱划破,切成斜角状。第五步:造型。盛装需用细瓷喇叭碗一只,面条少许,面条要整齐折叠放在碗内,上小下大,顶端夹上臊子菜,红黄黑白,色彩分明,放少许上等熟菜油,顺碗边浇上汤,红黄蛋皮和葱花便漂浮起来,看像一朵花,用筷子一挑,又像一面旗。人们概括为:“挑起如旗,放下如花”,旗花面也因此而得名。杨陵旗花面的传承人李晓武1971年出生于武功镇香山街,自幼酷爱烹饪,跟随三叔父李德奇学习传统厨艺,得关中面食尤其是旗花面制作之精髓,后又专门拜武功镇面食世家冯志杰为师。他将人们口口相传的传统美食----武功旗花面在杨陵开店经营传承,对旗花面制作技艺逐渐细化、量化,并在“煎、旺、稀、薄、筋、光、酸、辣、香、细、软、长”十二字特点的基础上不断研发,给喜食旗花面的美食家带来了新的口福。2016年6月20日,《杨陵旗花面》列入杨陵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