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水面形似裤带,也称“裤带面”。因流传于后稷的诞生地——杨陵而闻名,今称杨凌蘸水面,位居陕西八大怪之首。相传唐贞观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杨凌邰城农妇李王氏夫妇拌嘴,生气之余,和面造饭。面硬加水,水多面软,亦加面,面愈硬。如此反复,手揉数遍。面和的劲道而无力檊开,只好连扯带拌,结果宽而长,形似裤带,下锅久煮,熟而白筋。农妇又调制了一碗汤汁拌口。其夫吃,因面无法在碗内搅拌,无奈蘸入汤汁中,不料吃后连说“嘹”!当地农家效仿食之,其味甚美。后传入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尝,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蘸水面讲究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野菜、灰灰菜,总之要具有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面是扯拉出来的,宽至3——5厘米,长约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每人面前各上一只大碗,碗中有汤,微酸略辣。面条端上来,热气腾腾,菜青面白。从盆中夹出宽厚而长的面条,蘸在汤中,然后就可以美美的咥一顿。杨陵蘸水面以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而享誉三秦。蘸水面讲究用上好的麦面,面粉白筋光“不散不断”越揉越劲道。汤汁突出油泼辣子、大蒜生姜泥,加上调味醋和西红柿鸡蛋汤,不吃也香。蘸水面食用时面条、汤汁分开盛放,面条拉入碗中,可多可少,这样始终保持汤汁浓郁,先后如一。2009年3月,《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列入杨陵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4月15日,《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