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口村地处杨陵城区东部3公里处,目前全村以锣鼓加工为主,从业人数500余人。上川口村锣鼓的制作起源于帝尧时代,18世纪的清代流传于黄河上游渭河北麓。300多年来,上川口村一直延续着制作锣鼓的习惯,传颂者“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销售”的佳话。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其中融入了关中渭河流域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社会习俗,是研究秦人制作技术和古老文化的活化石。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娱乐实践中总结并逐步完善的,是先秦手工制作技术的文化传承,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综合体。其制作中的原料配比、火候掌握、锻打力度、一锤定音、鼓腔平面受力等都具有相当的诀窍,很难以现代生产技术所替代。锣鼓制作传承人刘松林从其父辈的手里学习制作工序,掌握了该村铜器行业各门技术绝活,在手工作坊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改进、提高,尤其是从外观上,更加注重外表和整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目前能生产出各类舞台乐器、寺庙法器、大众民间用鼓样品达92种之多。锣鼓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一种特色的民间传统,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内涵支持它不断地发展壮大传承。锣鼓制作技艺作为一种特色文化,2011年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列入杨陵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6月3日,《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