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辉 1968年生,博士,教授。1996年获博士学位,2003至2004在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职称为教授。 一直以土壤-作物-环境体系的氮素动态为中心,长期从事旱地水肥管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施肥与农作物营养及卫生品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农业部948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陕西省星火计划项目等8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代表作品:
主持项目
1.中澳合作研究项目“Agronomic biofortification and other field trials to improve yield and micro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food crops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2007.0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旱地覆盖栽培土壤轻质有机氮变化与供氮能力(2007.01-2009.12,编号:40671107)
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06.01-2010.12,编号:2006BAD25B09;第2主持单位与主持人)
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土壤-植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和生态效应(2006.01-2008.12,编号: NCET-05-0852)。
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蔬菜对硝态氮的吸收与还原研究(2006.01-2008.12)。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土壤-植物的氮素营养与生态环境(2005.07-2008.07)。
7. 农业部948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引进与中国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子课题:黄土高原区旱地不同栽培模式作物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03.10-2007.12,编号:2003-Z53)。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叶柄硝态氮累积差异的营养生理机制(2004.01-2006.12,编号:30370843)。
9.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旱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和调控效应(2003.01-2005.12,编号:40201028)。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叶菜的硝态氮临界含量和耐氨能力(2000.01-2002.12,编号:39970429)。
11. 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优化水肥耦合减少旱地土壤硝态氮残留的效应和机理(2001.01-2001.12)。
12. 陕西省星火计划项目:菜地土壤合理施肥与节水灌溉研究(1999.01-1999.12)。
13. 杨陵科技开发基金:蔬菜的控氮施肥技术研究(2000.01-2002.12,编号:2000J-01)。
主要成果
1.“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环与氮肥合理施用理论和技术研究(级成果登记号:9612007J0420)”,国际领先水平,第2完成人,2007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已公示)。
2.“蔬菜硝态氮累积机理及调控机制”项目(第二完成人),1998年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同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旱地水肥交互作用的机理、效应及应用” 项目(第六完成人),1998年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固体叶面肥的研制、生产及应用”项目(第三完成人,)1998年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1999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多媒体教材制作与教学改革” (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6.“《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多媒体教材制作”(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陕西省教育厅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7.2003年获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科协颁发的陕西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个人)。
8.“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第三完成人),2005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9.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 10.2006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