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杨陵 / 魅力杨陵 / 人文景观 / 当代后稷 / 正文

张生勇

来源:杨陵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3-11 18:32

张生勇,1939年出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职称为教授、院士。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同年9月在南京大学高校师资班进修至1968年3月,结业后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至1984年,同年5月到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至今。 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同年9月在南京大学高校师资班进修至1968年3月,结业后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至1984年,同年5月到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至今,2010年6月受聘为西北大学教授。1979至1982年在法国巴黎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再次赴法国与巴黎南大学Kagan教授合作研究不对称双羟化反应中的放大效应,同期任法国图卢兹配位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被确定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200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79年至今一直从事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在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中,解决了若干关键性问题: (1)创立了用立体有择的Diels-Alder反应和手性环氧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两种新方法; (2)通过手性膦配体与BH3的配位与解配作用,解决了膦配体在空气中不稳定的难题,为大规模制备膦配体奠定了基础; (3)通过给金鸡纳生物碱分子中引入-OH或-SO2-等极性基团,制备了一组在Sharpless AD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配体; (4)通过离子交换技术把OsO4键合在TentaGel树脂上制备了在AD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TentaGel-OsO4催化剂; (5)把奎宁、奎尼定、辛可宁和辛可尼定等生物碱C9-OH改造成C9-NH2,其Rh和Ir的配合物催化剂在潜手性酮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中获得了高达93%的化学产率和95î的立体选择性; (6)合成了两类共8种新型的金鸡钠生物碱季铵盐有机催化剂,并成功地用于不对称相转移催化反应中,获得了高达96î的立体选择性; (7)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金鸡纳生物碱有机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中断的”Feist-Benary的反应中获得了>91%的化学产率和高达94î的立体选择性; (8)率先在我国把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D-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以及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工业生产,为我国化学合成药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先后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陕西省基金2项和西安市高新区院士基金1项。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著4部,获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35篇(其中56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1次。出版教材8部,其中主编的《有机化学》和参编的《有机化学实验》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研究方向: 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 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

代表作品:

科研成果 张生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作为国内外早期从事手性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45年来始终以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为主要方向,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致力于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成果转化。在中国率先将手性技术用于工业生产,先后建成了两条用手性催化技术工业生产氨基酸的生产线,并完成了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中试放大实验,为中国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7名,出版专著4部,主编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部、其他教材7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2部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论文149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64篇。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为第一署名);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4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陕西省院士基金1项、攻关课题3项等基金的资助;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物发展奖”,“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荣立二等功1次。 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成果 国家级新药-肝癌导向药物 国家级新药-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国家级新药-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生物芯片诊断分析系统 基因工程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