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春院士,地衣真菌学家。职称为研究员、院士。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孢子植物研究室(列宁格勤)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及生物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是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菌物学会理事,中科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常委副主编,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菌物学报顾问,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系研究员,河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等客座教授,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国生物《三志》编研首席科学家等学术职务。 魏江春院士自1962年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地衣型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与演化生物学研究,对于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尤其是袋衣属、黄梅属、肺衣属、地卷属、脐鳞属、石蕊科以及叶生地衣等类群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并描述大量新种、新属及一新科;对于珠穆朗玛峰地区以及南极乔治王岛地衣区系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门研究;对于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分类从形态学、结构学、化学、地理学及分子系统学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整体性综合研究,从单属系统、旧二属系统、三属系统、四属系统和五属系统中总结出新的二属系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及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为东亚北美石耳地理替代种的同祖分化提供了分子证据;共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4册。现正进行地衣分子生物发育地理学以及菌、藻共生与地衣保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此外,还进行地衣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储备与开发的研究以及我国西部荒漠地衣固沙生物学研究。 西藏地衣作为青藏高原研究的组成部分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南极生态系统分别获1996年及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 魏江春院士培养专业人才20余人,其中硕士16人,博士7人,博士后2人,进修教师和科研人员1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硕士、博士联读研究生2人,博士生2人。先后多次赴瑞典、芬兰、英国、美国及俄罗斯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参考资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网
代表作品:
自1963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研究,同时对世界范围石耳科(Umbilicariaceae)地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中国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资助的“用地衣进行北京地区大气质量评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的综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 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国家“八五”攻关“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的“陆地生 态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地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一些地衣类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渍科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自1990年以来,将注意力逐渐集中于地衣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过PCR技术对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RFLP分析以及对某些疑难种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地理学等多性状的综合比较进一步阐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属、种级的分类学综合概念。 在世界范围石耳科研究中,以多性状综合分析法论述的新二属系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系统大纲》及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通过石耳科地衣真菌核rDNA的序列分析进一步支持了新二属系统。著有《亚洲石耳科》及《中国地衣综览》等专著。《西藏地衣》作为青藏高原大型系列丛书之一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参加 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及主持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分别获国家海洋局199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发起并组织协调全国孢子植物学家进行《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4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生物区系与分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