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西周、东周、秦汉时期的古遗址,位于杨陵区揉谷乡姜嫄村南50米处。东距村口50米,北距陇海铁路2.5千米,西至永康村南距渭河1.5千米,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00米。在调查中发现,遗址南部断崖可见多处不规则的灰坑,其中最大的宽约4.2米深3.5米;最小的宽约2.1米,深约3米。遗址文化层内涵丰富,到处可采集到陶片,有夹砂灰陶片、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可辨器形的有罐、甑、鬲等。绳,社纹饰有绳纹、蓝纹、锥刺纹、菱形乳钉纹等,并有黑色圆点勾叶纹彩绘纹。遗址西部距姜嫄村200米处为取土壕,土壕南侧断崖上的少就见一处文化层堆积,共分两层第一层长约3米,厚约0.2米,距地表约0.3米;第二层长约3米,厚约0.2米,距地表约1.5米。密集堆有新石器时代泥质红陶器物残片,周围地表上散见有泥质姜嫄遗址文物保护碑和夹砂的红、灰陶器物残片。姜嫄遗址内涵丰富,地层叠压清楚有序,跨时代区域性较长,对于研究关中平原向渭北高原过渡地带新石器时代及西周遗址的分布、区域类型和文化谱系等有重要价值。1957年8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扶风县设置保护机构对其进行保护。1958年第二次文物普査时对其进行了登记。1992年重新公布并核准了其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范围为:东距村口50米,北距陇海铁路2.5千米,西至永康村,南距渭河1.5千米,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00米。2008年 第三次文物普査时予以确认。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划归杨陵区管理。由杨陵区设置保护机构,落实专职文保员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