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 杨陵在行动 / 中省部署 / 正文

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政工作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29 10:0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四个正确认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政工作,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构筑学生精神高地。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着力培育“全球思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中国的考验,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抗疫国际合作,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亲自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钦佩与支持。在这一特殊背景下,高校要及时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话语体系和优化教育方式等,教育引导学生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人类和谐共存意识,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与世界人民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立志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着力树立“国际眼光”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办成一切大事难事、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化挑战为机遇,充分利用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等有力平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国际国内的疫情防控情况,通过比较为学生解读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结合疫情防控的感人故事,诠释什么是英勇奉献、什么是责任担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客观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理解和国际视野。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永远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着力用好“鲜活教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智慧、团结奋战,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那些瞒着家人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那些放弃休假义无反顾奔赴一线的抗疫者,他们的英勇善举,让全国人民为之动容,成为疫情防控中亮丽的风景。高校要深入挖掘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宝贵精神和生动素材,用好“鲜活教材”,让大国战疫故事走进课堂,深入学生灵魂,融入学生血脉,教育学生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主动开展防护宣传工作,自觉做科学的传播者、谣言的粉碎者、健康的守护者、人群的关爱者,切实肩负起疫情防控中的时代责任。

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着力构筑“精神高地”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方面的短板和不足,需要发挥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建立科学研判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高校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教育学生既要立足当前,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又要放眼长远,立鸿鹄之志,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校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正确处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科学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把理想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体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激励学生珍惜韶华,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