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杨管办发〔2010〕1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10年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总体目标,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以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村庄改造为抓手,全面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10年,制定较为完备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体系,重点建设15个统筹发展示范村,人均纯收入增长30%,达到8000元;启动建设30个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5%,达到7500元。初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村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工作
(一)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乡有规划、村有方案、户有计划”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发展乡、村优势产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1、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按照“扩规模、提水平”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奶肉牛和生猪养殖、小麦良种、经济林果、精品苗木等产业。新建设施农业大棚7000亩,经济林果基地6000亩,小麦良种基地3000亩,新增奶肉牛2万头、生猪20万头。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健全规范“土地银行”运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集中,完成1.5万亩流转任务。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业合作社五大职能,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循环、科技信息服务、市场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涉农龙头企业。以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各类涉农企业累计发展到50家以上;扶持秦川牛、秦宝、澳源、本香等企业发展,加快奶肉牛及生猪养殖繁育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靖杨果蔬、农资销售两个专业市场,促进和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十大企业,延伸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根据现代农业、涉农企业和市场用工的需求,实施城乡统筹示范村人人技能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出台相关农民就业政策,鼓励区内企业优先安置本地劳动力,积极掌握区外用工信息,面向省内外大中城市,开展定向培训和劳务输出。2010年,在稳定区内外劳务输出3.5万人的基础上,新增劳务人员5000人。
4、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以城区和小城镇为重点,在主要商业街发展大中型商业零售网点、中型专业店及品牌专卖店,繁荣商贸流通市场。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农家连锁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依托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发展集休闲、观光、娱乐、民俗接待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和规范城郊村房屋租赁业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15个示范村为重点,按照“六进两出”(水、电、路、供热、燃气、网络进村,污水出户、垃圾出村)的要求,加快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建设农村集中供水设施;配套输变电及相关设施,实施照明工程,示范村路灯安装率达到100%,创建农村电气化达标村;做好农村道路建设工程,实现水泥道路或沥青道路通达到户;实施农村中小学集中供热,逐步启动示范村供热及燃气进户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网、有线电视全覆盖。完善“户清扫、村收集、乡拉运、区处理”的环境整治机制,今年全区新配备垃圾台、垃圾箱350个;配套建设净化池、沼气池等生活污水排放和粪便处理设施。开展村庄和园区绿化工作,示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2、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水平。抓好康乐路商贸一条街建设,实施常乐路中段步行街改造,启动老城区旧址开发,抓好团结巷、胜利巷棚户区拆迁改造。实施城区亮化美化工程,做好照明设施改造和拆墙透绿工作。启动建设老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完成杨扶路东段、西宝中线揉谷段、西环路、揉谷乡北环线、工业园区道路等项目建设。实施新桥路姚东段、常青路彭窑段、康乐西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通过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增强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繁荣活跃农村文化,建设一批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农民建身广场,积极创建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15个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全面建成卫生室、计生室、两委会办公室、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村居民提供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服务。
2、建设“两堂一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积极改善基层干部职工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建设各乡镇及农村中小学“两堂一中心”(食堂、澡堂和职工活动中心)。建成区老年活动中心,改善相关设施,提高休闲娱乐服务水平。
3、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扩大“村村通”覆盖面,增设公交线路,设置站牌标志和候车亭,制定长效管理制度,规范车辆营运行为,方便城乡居民出行,提高公交出行率。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
1、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参保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二是启动实施新的保障政策,城乡医疗救助人均筹资水平分别提高到165元和129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1200元;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0%以上。三是完善失地农民和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
2、发展城乡教育文化事业。实施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完成杨陵中学、姚安中学等学校改扩建任务。新建五泉镇、揉谷乡中心小学。实施区幼儿园搬迁,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启动实施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工作和揉谷乡“新农村卫生新校园”项目。
3、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成大寨乡、揉谷乡卫生院,启动运行大寨乡、揉谷乡、五泉镇卫生院和公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示范区医院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服务一体的医疗卫生网络,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技能水平。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基本一致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区。
(五)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
1、科学编制规划。按照“两换三集中”(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区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集约化经营集中)的原则,以15个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为重点,编制小城镇、中心村和社区建设等规划,明确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定位,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按照“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到位、社会公用事业全面发展的城乡建设新格局。
2、加快小城镇建设。抓好五泉小城镇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城镇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沿街立面和环境景观改造,建设5万平方米的社区安置房。积极创造条件,启动揉谷、大寨撤乡设镇,李台、杨村撤乡改办工作,完成揉谷乡政府及各站所的建设和搬迁工作,加快村改居工作力度,完成穆家寨、杜家坡、李台、淡家堡、东湾等5个村的村改居工作。
3、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1+X”模式,规划建设中心村,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从今年开始,农村新分支户和庄基地已批未建户,统一按规划在中心村安置。依照示范区总体规划,合理调整村庄布局,实施穆家寨、淡家堡、杜家坡、李台村、东湾、下代、姚北等7个村的搬迁合并工作,15个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完成旧村改造工作,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城乡统筹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实行区级领导联系、部门包抓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各乡镇办、各职能部门要制定配套改革政策和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确保统筹发展工作顺利实施。区上将把统筹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全区综合考评体系,制定考核量化标准,严格考核程序,强化对各乡镇办、各部门的监督考核,务求取得实效。
2、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与中省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筹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企业、民间资本等参与城乡统筹的各项建设。
3、强化宣传,营造创新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区上下思创新、谋改革的浓厚氛围。特别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思维引导,强化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自愿投身改革实践。围绕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办法,保护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宽松的改革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及时总结宣传试点的成果和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