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乡村振兴 / 正文

杨凌城乡统筹发展勇立潮头

来源:杨陵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4-01-16 10:27

    “城乡共进、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这曲雄浑乐章响彻农城云霄。方便快捷的城乡公交,如火如荼的小城镇建设,规范健全的保障体系……杨凌正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勇立潮头,争做先锋。

统筹城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示范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近年来,全区上下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科学规划,严格实施,举区一致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样板。目前,在杨凌,住在村里的“农民”与住在城区的“城里人”在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彻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格局。如今,杨凌城乡正在向平等的目标迈进,“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距离正在一天天缩短。

               城乡规划一盘棋 政策均等并步行

统筹城乡发展,须从规划破题。按照“城乡一盘棋”的发展理念,示范区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杨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使城乡布局由“一城一镇四乡87个行政村”优化为“一城三镇一批新型社区”的空间结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在小城镇、中心社区、田园村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强化规划管理,加快建设进度,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到位、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发展的城乡建设新局面,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形成城乡生产、生活、生态有序结合,建设用地功能协调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一致是前提。示范区首先对全区各类民生政策进行了调查摸底,逐条梳理出涉及城乡居民不一致的22项民生政策,重点对城乡政策存在较大差异的医保、低保、计生家庭生活补助、教师编制、计划生育失独家庭扶持政策、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政策等6项政策,按“就高不就低”、“量力而行”和“达到一致”的原则,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把城乡居民22项民生政策提到统一的新标准,实现了城乡政策执行标准的一致,率先在陕西省实现了城乡政策一体化。

同时,在公安部门已实行的城乡统一登记居民户口制度基础上,杨凌进一步探索户籍改革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在户籍待遇上实现突破,打破城乡户籍“壁垒”,使进城落户农民在住房、教育、就业、养老、民政等方面享有与城里人完全一样的待遇,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对于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的马秀芬来说,2013年最让它开心的莫过于公交车扎在了自家门口,过去从坐城乡班车到杨凌城区,票价是三元,最近坐上的新公交,票价只花了一元。随着5路、7路、9路、10路四条新公交线路的正式开通,杨凌境内所有公交线路运营车辆无论远近一律一元,杨凌城乡公交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让城区群众切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为了尽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政策完全一体化,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到同样的公共服务政策,2013年年初,示范区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分解表》,安排部署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规划建设、深入推进户籍改革、城乡道路交通一体化等五个大类32项具体工作项目,并将推进城乡一体化纳入考核范围,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城乡一体化的新画卷正在农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加快小城镇建设 助推城乡一体化

“和以前相比较,现在的五泉镇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她的变化。”这是来到五泉镇,人们的共同感受。放眼望去,一幢幢规划整齐的楼房掩映在绿树和亭台楼阁间,一座座大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个个高标准校园相继投入使用,第一批700多户农民已喜领安置房钥匙,即将乔迁新居……然而,一切的一切,只是杨凌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省31个重点示范镇,目前五泉镇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投资9亿元,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样板。按照“加快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整合镇域社区、培育产业园区”的整体推进思路,五泉镇三年计划实施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各类保障性住房以及建成区改造提升等四大类项目21个,投资11.69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中心社区一期、3条镇区道路、高标准的镇中小学、中心幼儿园、卫生院、文化公园、文体活动中心和老街门面改造等14个项目建成投用,供热中心、二三期小区、清心路等7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累计完成投资8.8亿元,建设进度连续三个季度排名全省第一,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样板。随着杨陵区揉谷镇也被列入全省8个沿渭重点示范镇,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杨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健全保障体系 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工作是关键。示范区始终坚持服务多元化,切实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公共社会事业投入,让人民群众在加快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农村人最怕的就是生病,一场大病弄不好就要“倾家荡产”。崔东沟村村民徐新旺的母亲2013年年初生了一场大病,“花了不少钱,医保报销完还是负担不起”。徐新旺后来申请了区上的大病医疗救助。“真的救了我妈一条命!现在我们城乡医保都统一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徐新旺家里享受的,正是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政策,针对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对在患大病后经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报销后,仍不能负担的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给予大病医疗救助。

除此之外,独生子女保健费、计生家庭特别扶助、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孤儿救助政策、学校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劳动就业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待遇,杨凌在农村人和城里人面前“一碗水端平”。

杨凌在统筹城乡政策过程中,立足“三度”增减,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一是增加“宽度”,比如,统一调整全区中小学师生比例,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二是提升“高度”,比如,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由原先的一级医院农村居民报销75%、城市居民报销85%,统一提高到90%,使城乡居民享受的政策补助同步提高;三是缩减“长度”,就是确保时效,把原先农村居民低保补助一季度发放一次,改为和城市居民一样,一月发放一次,让住在村里的“农民”与住在城区的“城里人”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彻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格局,让农村人和城里人在享受政策上融为一体。

“在新社区生活很安逸,出门就是商店,卫生服务站就在小区对面,家家户户有自来水,晚饭后还可到社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住在温馨小区的李大爷甚是惬意。杨凌坚持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政府主导,政策鼓励,自愿有偿,有序推进”的原则,建设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居住。从2010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多个村的搬迁改造任务,启动了温馨社区、景苑社区、阳光社区、邰南社区、邰北社区、永安社区等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累计建成安置房66.5万平方米,1700多户搬进了新居,加快农村型社区向城市型社区转变。截至目前,杨凌城镇化率达到55.76%,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满载着激情与梦想,杨凌正朝着在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奋力前行。

和城里人一样追求高尚、现代的文化享受,如今在杨凌农民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通过政府组织开展书画展、摄影展纳凉晚会、秦腔自乐班大赛、群众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接受到了先进、鲜活的城市。文化、城市文明,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

如今的杨凌,这座农科新城,正在绘制着最新最美的城乡统筹新画卷。(来源:杨凌时讯 记者 翁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