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徐徐展开。
冬雨初霁,远山长翠。红砖小院错落有致,果林田野一望无际……
12月11日下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级新闻班的学生们走进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面对这样的场景,前来研学的田艺萱不禁发出感叹,“这简直就是一个桃花源,瞬间打破了我对乡村‘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致富新道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民始终有“过上好日子”的朴实愿望。如今,王上村积极探索产业兴旺之道,在无数次试错和党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帮扶下,终于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之路。
王上村的专业讲解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王上村的三产融合。一产是指23户、60亩的猕猴桃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分配。二产则是村民入股合作社,由村集体合作社注册成立杨凌农业科技公司。并建造猕猴桃冷库以及猕猴桃果脯果酱加工工厂,以延长产业链,保证效益最大化。三产是村集体合作社入股杨凌文投公司,以公司化的模式打造村社旅游平台。
这条三产融合发展道路为王上村铺就了一条金光灿灿的"致富路"。
同时,王上村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帮助村民们打开农产品销路,宣传文化旅游。村民们也积极响应,不断学习互联网新知识,自立自强,探索致富之路。
70岁的王上村村民王爷爷开设了自己的抖音账号,拥有六千多粉丝,内容以介绍猕猴桃种植经验和分享乡村生活为主,很好地活化了媒介资源,成功地增强了王上村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少游客。王爷爷也凭借抖音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将自家的猕猴桃推销出去,生意火热,不愁滞销。
随着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幸福感也随之而来。不论是王爷爷还是王上村的其他村民,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满足怡然的笑容。
文化要先行
近年来,随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地方开始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新道路,王上村也是如此。
“扶贫先扶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王上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文化建设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2019年王上村进行建筑改造,特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驻村指导。
建筑师们根据村民们的生活需要设计了内含花园菜圃的红砖农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家每户的门牌号都以这户人家的姓氏作为标记以木牌设置在门口,并且在牌子上刻了家风家训和王上村独一无二的“logo”。道路两旁还设置了以“隋”为暗纹的宫灯,凸显隋文化特色。集古朴和创新于一体,十分具有文化活力。同时也响应了国家家庭文明建设的号召,让村民们“修身齐家”,共创和谐家庭、和谐村里。
除此之外,“中华进士院”(科举体验馆)也是王上村的特色文化项目。多媒体和视觉设计相互配合,不仅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科举文化,同时也传递了古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尊学尚学,自律刻苦的中华传统美德。前来研学的同学们也可以体验古人是如何学习,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回答“读圣贤书,所为何事?”的深切叩问。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厚重。在王上村人们能够体验到“醉饮田舍酒,笑读古人书”的意境。
宜居新画卷
在参观王上村期间,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了王上村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经污水处理系统排流到涝池,水质可达到观赏和灌溉的标准。并且王上村采用的污水处理设备是太阳能驱动,低碳环保。一台机器可以处理三百家的污水,王上村配备了四台污水处理机器。
除了污染之外,厕所问题也是农村面貌和居住环境改善道路上的沉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而王上村也早已抛弃了落后的面貌,一直致力于乡村环境治理保证村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今日的王上村早已不见“脏乱差”,各家各户在屋外建起了干净整洁的厕所,家家户户门户一新。
眼下并非农忙时节,在王上村里就能看到村民们三五成群悠闲地交谈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田野风光尽收眼底。在王上村基层干部的努力和村民们积极配合下,王上村在乡村宜居、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
如今,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