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独臂教师扎根山区小学38载 帮助农村孩子用知识改变
戚国敏,男,1970年12月生,陕西省凤县河口镇岩湾小学教师。戚国敏身残志坚,扎根山区基层基础教育近40年,帮助困难学子走出大山,用一只手托起孩子们的七彩梦,书写着人生的精彩篇章。戚国敏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身残志坚 扎根山区无怨无悔
6岁那年,戚国敏因一次脑外伤落下二级肢体残疾,右臂失去知觉,右腿行动不便。自那时起,他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要靠左手来完成。左手写字是他面临的“第一道难题”,还没出院,妈妈就给他买来铅笔、本子让他用左手练习写字。
身体的残疾,反而激起了戚国敏刻苦学习的决心。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直到毕业后,“第二道难题”摆在面前。毕业那年,他先后两次参加单位招工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进入面试环节,却因为体检不过关被拒之门外。1986年9月,由于当时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戚国敏被推荐到贯沟门小学代课,从此踏上三尺讲台。尽管薪水微薄,但他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从未因身体原因耽误过孩子的任何一节课,下决心要让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
爱生如子 引导学童走好求知路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作为一个残疾人,戚国敏付出了比别人更多、更难以想象的努力。为了给学生呈现美观的板书,他偷偷在宿舍地板上苦练粉笔字,练了5年才勉强过了自己这一关。为了山区适龄学生都能够上学读书,戚国敏拖着残疾的腿走遍了河口镇各个村,挨个对学生进行家访。有一次,班里的陈同学两天没来上课,戚国敏下班后急忙去他家中了解情况。陈同学家在离学校3公里外的山沟里,交通十分不便,那天又刚刚下过雨,路面湿滑,腿脚不便的戚国敏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了下来,将脚摔伤了。当他第二天仍旧一瘸一拐坚持为学生们上课时,学生们都红了眼眶。旷课的陈同学将自己的凳子送到讲台上,哽咽着说:“老师我再也不旷课了,您就坐着讲吧……”
深耕杏坛 用左手点亮山区孩子梦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教学成为每一位乡村教师的必修课。其他老师做一个课件只需要一节课的时间,而戚国敏则需要几天。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进度,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加班,熟练操作技能。戚国敏说,教书也要与时俱进,只要有学习机会他都学,虽然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限,但他愿意努力把孩子教好。“我希望这些乡村学校的孩子能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诗一般的事业,火一样的激情”是戚国敏从教多年的感悟。他没有因为身体残缺放弃人生,反而更加勇敢无畏,躬身奉献。他总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用残疾的身躯托举乡村孩子们的未来,用左手执笔描绘精彩人生。
刘玲琍,女,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从事听障学生听力语言康复教学,并担任班主任33年。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刘玲琍扎根特教讲台,倾心浇灌迟开的花朵,用爱心和坚守点亮特殊孩子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刘玲琍曾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好人”等荣誉。
是老师也是妈妈
1991年7月,刘玲琍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原衡阳市聋哑学校),当时简陋的办学条件、艰难的教学环境让刘玲琍有些犹豫,但一想到这群身有残疾的孩子比健全孩子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她毅然选择了留下。
初登讲台,刘玲琍就担任了一年级听障班的班主任,学生刚入学时只有七、八岁,自理能力差,她就到宿舍帮他们整理衣被,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学生病了,她都全程陪伴、细心照料,在她的抽屉里,学生的病历也像作业本似的有厚厚的一叠。
30多年的特教生涯,刘玲琍一直是班主任。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掏钱为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在学校,学生罗栋鑫始终叫刘玲琍“妈妈”,真挚而依恋。相对于传授知识,在学生眼中,刘玲琍更像是给他们温暖和爱的妈妈。
逆境中创造出奇迹
2007年5月,刘玲琍站在党旗下,举手宣誓。从此,她始终坚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我既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不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深爱着我的每一位学生。”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于2008年创办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班,刘玲琍主动请求担任该班负责人。她一边上课,一边自学康复技能,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经过努力,不久后有15名孩子进入了普校随班就读,创造了“铁树开花”的奇迹。天道酬勤,30余年的辛勤耕耘,刘玲琍的学生中,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这其中不乏知名院校,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学生们有的做了舞蹈演员、设计师、糕点师、园艺师,还有2名学生毕业后回到特校当了老师。
“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得到幸福,让他们的家庭得到幸福。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特教岗位上的共产党员,刘玲琍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跟党走。“今后,我将继续用爱照亮特殊孩子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特殊孩子成长的心灵。”
事迹:村小教师坚守山崖小学17载 助孩子们走出大山
李祥刚,男,1964年8月生,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坪乡前峰村长溪村小学教师。李祥刚已经在这里坚守三尺讲台17年,先后教过100多名学生。李祥刚曾荣获“重庆好人”等荣誉。
临危受命 为了乡亲站上三尺讲台
长溪村小位于乌江悬崖边上,三面临崖,形如一艘驶向远方的渡船,当地人称之为“船老壳”。在这里,无论走山路还是水路,到周边任何场镇,来回一趟都要“杵”到天黑。“船脑壳”的穷,源于土地贫瘠、大山阻隔,教育资源匮乏,老师像“换碓嘴”(指老师换得快)。1982年秋,又一个老师调走了,找谁来接替这个位置,可让村主任犯了愁。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在地里劳作的李祥刚:“学校没得老师了,要办不下去了,你看怎么办,要不你来代课吧。”
“我才读个初中毕业,哪儿‘拿’得住?”李祥刚连连摆手。“目前在村里只有你读过一些书,不会的可以学嘛。”想到村里孩子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的样子,李祥刚动容了。就这样,他站上了三尺讲台。
“30多人,三级‘复式’,工作量可想而知。”李祥刚边教边学,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并自学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还不时向中心校的老师请教,上起课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但一段时间后,李祥刚不得不挥泪离开他心爱的讲台,与妻子外出打工。
归去来兮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17年
2006年秋,李祥刚回村处理家事,在小学门口偶遇村主任。看到意气风发的李祥刚,村主任欲言又止,半天憋出一句话:“刚娃子,有个事情想跟你商量下,学校又没得老师了。我晓得你在外头过得好,你看能不能帮忙代几天课,等新的老师来……”
一边是厂里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一边是一个月500元的代课金,这一次,李祥刚有些犹豫,没有立即答应。回到家中,辗转反侧的李祥刚,眼前浮现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以及村主任鬓角的白发和恳求的语气,李祥刚终于作出决定——重回三尺讲台。这次,李祥刚一上讲台就是17年。他还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在编教师。
不管“一人一班”“两人一班”,还是“两级复式”“三级复式”,李祥刚均做到“备、讲、批、辅”,从不草率。17年来,他先后教过100多个学生,不少人通过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一步步走出了大山。为何这些年一直坚守在“船老壳”?李祥刚的回答是:“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船老壳’人,这条船我不来撑,谁原来撑?”
如今,眼睛已有些老花的李祥刚即将退休,但是寨子里有两个孩子秋季就该读学前班。望着乌江边上起伏的山峦,他决定要坚守到接班人出现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