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大爱父女相继捐献遗体 让生命永续光芒
孙宇鑫,女,2000年4月生,生前系陕西省渭南市通用环球中铁华州医院儿科护士;孙树海,男,1971年1月生,生前系中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职工,二人系父女。父女二人于2023年先后因病去世,但他们在生前都签署了遗体捐献申请表,去世后他们的遗体都捐献出用于医学研究。孙宇鑫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最美的天使 用生命诠释大爱
孙宇鑫2岁时,母亲意外离世,年幼的她和父亲相依为命。2022年毕业后,她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孙宇鑫在岗位中始终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努力上进、任劳任怨,将病人视作亲人。然而,正当新生活的美丽画卷刚刚铺开时,孙宇鑫意外查出患有心血管肉瘤,当得知诊断结果时,护理学专业的孙宇鑫明白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人死了一烧也就是一抷土,还不如给国家作点贡献。”
2023年4月25日,孙宇鑫在家中签署了公民遗体(角膜)捐献申请表。当时的孙宇鑫全身肿胀疼痛,手连笔都握不住,但她坚持自己签字。家人扶着她的手,一笔一画地在申请表上签下了“孙宇鑫”三个字,并按上了手印。2023年6月5日,孙宇鑫去世,她的遗体成为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而她的眼角膜,成功帮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无私的父亲 只为最美的陪伴
“将来我的遗体也捐了。”就在孙宇鑫刚刚完成申请流程后,孙树海也向陕西省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工作人员表达了他的想法。孙树海患有急性肾衰竭,多年来饱受病痛折磨,一直医治不好,他说,自己也想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2023年10月14日,孙树海因病情恶化不幸离世,弥留之际他说:“我可以去陪伴我的宝贝女儿,我也要去西安交通大学当‘大体老师’”。
相隔4个月,孙树海、孙宇鑫父女相继捐献遗体。他们的义举感动了身边的人,也感动了无数网友,有网友说:“大爱与勇气!这是医护工作者对患者的那份深情,也是爸爸对女儿的那份深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一名学生说,孙树海父女对医学事业的无私馈赠在校园引起很大关注,不少学生来医学部咨询不少学生来医学部咨询相关事宜,还有学生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网站作了志愿者登记。父女的善行让更多的人加深了对遗体捐献的认识,并愿意参与到这项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事迹:好民警16年热心“三献一救”公益事业 一人带动全县
杲光兴,男,1974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杲光兴连续16年投身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和应急救护公益事业。发起成立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集中捐献活动600余次,带动全县上万人参与“三献一救”公益事业。
坚守公益事业,打造“小桔灯”无偿献血旗帜
2008年8月,杲光兴偶然看到了一起无偿献血的宣传,自此无偿献血工作成了他的“第二职业”。他连续16年投身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累计捐献血液、造血干细胞93次,约合2.34万毫升。2018年6月,杲光兴发起成立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共组织志愿服务600余批次,发展志愿者800多名,累计志愿服务8万余小时,救助患者上万人。组织志愿者开展跨省定向救助9次,行程6.9万余公里。在“小桔灯”的引领下,馆陶县万余人参与无偿献血,全县献血率达到26‰,将“小桔灯”打造成为区域“三献一救”公益事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创新宣传发动,推动无偿献血事业
杲光兴组建“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后,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开辟微信、抖音公众号,编发信息400余篇。利用每年的元旦、五一、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献血者日等重点节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20余万份。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策划馆陶县无偿献血“最美献血者”评选活动和年终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扬会,先后有35名志愿者分别荣获“热血勇士”“巾帼之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24名志愿者受到馆陶县通报表扬,带动社会各界群众积极投身无偿献血事业。
解救病患危急,引领志愿者“捐遗献髓”接力生命
血液类疾病患者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社会需求量大,成功配型的概率却非常低,寻找合适造血干细胞配型异常困难。2017年,杲光兴在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情况后,果断采集了自己的血样,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并积极宣传和科普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倡导更多志愿者加入捐髓救人事业中来。在他带动下,馆陶县2600多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加入到中华骨髓库,有20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此外,还有1042名志愿者申请登记了器官捐献,7名志愿者分别捐献遗体或器官。志愿者李学彬,因患脑胶质肿瘤去世后,将其肝脏和肾脏分别移植给了3名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挽救了3个生命;捐献了眼角膜,让两个人重见了光明。
事迹:“95后”小伙扎根志愿一线 捐造血干细胞救罕见病双胞胎患儿生命
曹暑风,男,1995年7月生,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党群办工作人员。2023年4月,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对8岁罕见病双胞胎患儿配型成功,成为上海市首位1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时救治2人的捐献者。他还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牵头开展“365”关爱空巢老人、“相伴”摄影等志愿项目,将志愿服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曹暑风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不试一定不成功,再小的几率也要努力。”
“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命中注定’吧。”再次回忆起参加造血干细胞入库到捐献成功的过程,曹暑风依然感慨万千。
2021年5月,曹暑风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2023年4月,他接到了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了解到自己与一对8岁的罕见病双胞胎患儿配型成功,他第一时间同意捐献。然而,在捐献前的例行体检中,因有几项肝功能指标异常,不符合捐献要求,曹暑风被“淘汰”了。
“叮铃铃……”2023年7月27日,一通电话让曹暑风的心又悬了起来。“你愿意先治好肝损,再来完成捐献吗?”面对红十字会的询问,曹暑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他意识到,这一次可能是双胞胎患儿唯一的生存希望了。他遵照医生建议,按时吃药、增强锻炼、积极调整,2023年8月底经过复查,体检合格。
2023年9月18日上午,医护从他身上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300多毫升,并第一时间送往双胞胎患者所在的医院,生机随着血液输入罕见病患儿的体内。
“被爱是一种幸福,而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运”
“老伯,元旦第一天,来喝一杯热茶驱驱寒。”“阿姨,今天除夕,祝你们新年快乐!”作为从事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曹暑风笑称,“我的人生和‘志愿’是绑一起的,不是被‘绑’,而是我心甘情愿。”
在“新年第一杯热茶”的活动中总有曹暑风忙碌的身影,倒茶、吆喝,每年新年的第一天,他都会用行动将温暖带给路过的每一位“海湾人”。2024年除夕清早,曹暑风带领海湾镇志愿者们走上街头,为新春期间默默值守的“城市美容师”们送上爱心早餐。元宵前夕,他又组织海湾镇志愿者们一起包汤圆,为镇先进典型代表及新就业群体送上元宵节的祝福。
“农民工的真正需求就是我们输送服务项目的关键。”近日,曹暑风正牵头组织筹划“3·5学雷锋日”主题活动,为海湾镇大临社区近200名农民工送去新春的“福利”,现场将免费提供甜点、热茶饮、海湾特色农垦包等美食,也将增设量血压、测血糖、缝补毛衣等项目,将便民春风吹到农民工“家门口”,将温暖与爱心送到农民工“心坎上”。
“生活幸福的人往往都是被爱的,他们也更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爱心需要接力和传递,我愿意做‘接力手’,也很荣幸成为这样的‘传递者’。”曹暑风说,希望自己小小的举动能带动更多的人向上向善。
“平凡的土豆也会努力发芽”
“365”关爱空巢老人项目是海湾镇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之一,每月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照相是项目“六个一”服务中的一项。“让空巢老人不空心”,这便是“相伴”摄影志愿服务队成立的初衷。曹暑风作为摄影志愿队的一员,几年来,他为老党员、独居老人和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拍摄照片。
“蔡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学习。”拍摄经历中,90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蔡根清让曹暑风印象深刻。蔡根清在战争中不幸被炮弹炸聋了耳朵,曹暑风一进门便拿出了纸笔和老人进行交流。“老人的军功章是他最珍贵的物品,那段艰苦的经历一定是他最难忘也最骄傲的时光。”
“咔擦、咔擦……”曹暑风拿起相机,将老人新时代的生活记录在了相机里。过后,曹暑风与志愿队的队员们将打印好的照片送到了老人手中,这也是队员们送给老人那一年“八一”建军节的特别礼物。
由于曹暑风办事急、行动快,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之为“小土豆”。而他也正像小土豆一样拥有顽强的毅力,用脚步丈量着海湾文明之举,用汗水擦亮了海湾文明底色。曹暑风说:“我只做最平凡的自己,在平凡中盛放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在志愿之路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