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 / 政府部门 / 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 业务工作 / 正文

杨陵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关于印发《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局机关各部门、局属各事业单位:

  经局班子研究,同意区局《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杨陵区文化体育旅游局

               201866

 

 

 

 

 

杨陵区文化体育旅游局

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示范区“3631”方略,建设全省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我区文化体育旅游工作水平,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的“五个扎实”和示范区“3631”方略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夯实公共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制度,深化宣传和服务,追赶超越,建设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全面促进杨陵文化体育旅游事业繁荣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破除体制障碍,促进文化体育旅游公平。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阻碍文化体育旅游公平的重点难点为突破口,破除在全民阅读、公共健身器材、图书馆与文化馆分设和分馆制、精品旅游景点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的机制制度。

  (二)增强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先进地市,推出一批文化体育旅游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打通渠道、持续发力,增强文化体育旅游承接能力,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三)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了解群众和市场普遍关心的文化体育旅游热点问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重点难点问题马上办理,办就办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政策落地显效,使广大群众切实受益,提升文化体育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三、工作内容

(一)坚持开展精细化管理,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1、在创新理念、用心谋事上下功夫。按照做好文化体育旅游建设管理工作就是为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创造良好平台的要求,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细致入微的“家政标准”全面推进文化体育旅游精细化管理工作。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突破点,从只注重工作重要节点向兼顾各个环节并重转变,从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精细化管理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数字化智慧管理转变。(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执法大队、旅游质量监督所、文化办)

2、在对标先进、用心做事上下功夫。认真学习省内外先进城市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成功做法,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先进、查找不足、补齐短板,立足当下区情、局情,从百姓身边的事情做起,深刻领会文化体育旅游建设管理的内在规律,通过开放式论证、系统量化任务、建立分类工作台账、落实倒排工期工作责任制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执法大队、旅游质量监督所、文化办)

3、在完善标准、优化流程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细化文化体育旅游工作规范,做到工作程序明晰、责任要求到人、过程监督到位。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界定职责、分清事权,明确主体责任,实行区镇联动,无缝衔接;健全部门间联动机制,完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工作方式,实现文化体育旅游管理效能最大化。(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执法大队、旅游质量监督所、文化办)

(二)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4、 大力宣传“3631”方略,争做“金牌店小二”。通过QQ群、微信群、LED宣传牌、上门讲解等方式广泛宣讲“3631”方略,引导经营业主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争做诚信经营的标兵;同时组织经营业主现身说法广泛宣传杨陵的好环境、好政策,共同向消费者宣传杨陵招商政策等。(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执法大队、旅游质量监督所、文化办)

5、精简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对文体旅游系统行政许可、政务服务等事项进行梳理,建立清单台账,公布办理流程,探索互联网+便民服务,推进实施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查询、网上评价等“一站式”服务。区局简化行政许可事项及其办事服务流程,目前共保留25个行政许可事项,其中文化类13个、文物类8个、体育类4个。对涉及到的行政审批事项,承诺在15个工作日内(原为20个工作日)完成行政审批手续,规范申报材料一次性告知程序,切实履行“最多跑一次”服务承诺,向“零跑”迈进,建立文体旅游审批窗口首问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办理。(牵头部门:文化办;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执法大队、体育办)

6、推进文化工作。进一步健全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全民阅读活动长效机制,丰富活动内容,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常态化开展。实施杨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公共服务文化惠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年底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78%,年内完成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分设,到2019年底完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管制建设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文化厅非遗助力扶贫实施方案》,发挥区内非遗资源优势,开展非遗助力扶贫工作。加大非遗项目发掘申报力度,打磨提升杨陵蘸水面、谭家甑糕制作技艺、后稷祭祀、周家泥塑等非遗项目。强化非遗专项经费管理,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落实中省工作要求,保证全区每个行政村一个月看到一场公益性电影,全年电影放映不低于660场次。制作完成五泉曲子与现代交响乐同台表演视频剧目一个,建成太子藏村、姜嫄村村史馆,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和内涵提升。(牵头部门:文化办;协办部门:文化馆)

7、加快旅游建设。年内完成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召开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全面实施旅游标志标识建设工作。组织实施农科研学旅行教材编写,完成教材编写审核,规划设计研学旅行两日游精品线路。调研走访区内旅游景区景点、纪念品生产厂家、现代农庄、农家乐等,摸清区内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建立旅游行业自律机制,督促旅游企业制定诚信旅游经营承诺,组织旅游及相关经营人员进行培训,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交流和研学旅行等活动。做好省级旅游示范区创建自查整改,申报省级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建成启用杨陵文化旅游游数据库工程并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综合提升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水平,将提升营商环境落到实处。(牵头部门:旅游质量监督所;协办部门:文化办、文化馆、体育办)

8、深化体育服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完成基层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器材配备工作,夯实体育公共服务基础。全面摸清全区公共体育场地规模建设及器材配备现状,提出提升改造建设工作计划,做好日常监管服务工作。协助筹办好杨凌马拉松赛,筹办汽车越野场地赛、小湋河半程马拉松赛等体育品牌赛事,扩大杨陵体育品牌知名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牵头部门:体育办;重点协办部门:局办、文化办)

9、规范开展文管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做好区内文物收藏保护工作。通过对文保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好“5.18”博物馆日及“6.9”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宣传、开展田野文物安全集中检查、建立电子地图及文物巡查安保管理系统,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牵头部门:文管所;协办部门:局文化办、文化馆)

10、全面提高解决百姓身边问题的工作效率。坚持从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做起,从日常工作最薄弱处改起,查漏洞、抓细节。如体育健身器材方面,着力解决监管养护机制问题;全民阅读.书香杨陵方面着力解决配备书籍结构不合理和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杨凌农科研学旅行建设着力解决系统性差和亮点不突出等问题;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着力缩小样板街道卫生面貌差距等问题;综合监管方面,着力解决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管防范等问题。(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执法大队、旅游质量监督所、文化办)

(三)加大项目建设工作,营造便民惠民设施环境。

11、做好优惠政策落地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685号)要求,丰富文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文化体育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业转型升级,扎实细致做好各项优惠政策落地工作,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体育旅游企业。(牵头部门:局文化办;协办部门:文化馆、体育办、旅游质量监督所)

12、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加快杨凌“十里陵湾”文化旅游体验区项目招标,年内全面启动建设,完成建设投资任务做细“全民阅读·书香杨陵”项目,完成图书、互联网阅读平台和电脑采购,在城区公共场所多点建设图书阅览室并投入使用。年内完成汽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旅游公厕、汽车赛道和部分设施建设。启动杨陵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建设综合性室内体育场馆、室外体育场及配套设施,年内完成主体建设。启动小河体育运动公园建设项目,在小河区域分段实施建设全民健身公园。主要建设露营基地、健身长廊、休闲乒乓苑等,配套游客服中心、停车场、公厕等设施。(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体育办、旅游质量监督所13、加大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积极联合相关部门,策划包装一批较好的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项目,主动参与省上的招商项目推介会。助力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宣传推介等服务。(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体育办、旅游质量监督所)

(四)切实规范依法管理,不断优化服务环境。

14、推进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按照依法行政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建立随机抽查工作细则,及时公开随机抽查结果。通过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规范文化体育旅游管理监管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积极开展联合监管检查,避免多个部门重复检查。要强化巡视管理服务,提高监管效能,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杨陵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建立包括隐患内容、整改意见、整改期限、整改结果等在内的文化市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台账,并依托信息化等方式实施动态管理,高频次开展日常巡查,特别是针对网吧、KTV、电影院等人流量密集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加强与消防部门的协作,找准薄弱环节,加强工作针对性,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执法大队、文管所、体育办、旅游质量监督所)

15、扎实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按照省、示范区关于“扫黄打非”工作有关要求,以“清源”、“固边”、“净网”、“护苗”、“秋风”五大专项行动为主线,明确各专项行动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对照“扫黄打非”目标责任考核细则,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及时上报工作信息,做好资料收集汇总。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明确基层工作任务,发挥基层“扫黄打非”信息员作用,体现“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成效。(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执法大队)

(五)着力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

16、切实加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以营商环境建设为契机,牢牢把握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的原则,转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一是以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持续开展纪律作风整顿,严肃工作纪律,严格规范事假、病假的报请和销假程序。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坚决杜绝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相互扯皮等不良现象。二是加强工作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和思维创新,用思维方式的创新,带动工作上的突破,转变习惯性、经验性思维为部分超前性、主动性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努力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牵头部门:局办公室;协办部门:文化馆、文管所、执法大队、旅游质量监督所、文化办)

四、方法步骤

新常态下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自20175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动员部署阶段(5月下旬)利用局长办公会、周三学习会等形式,全面传达示范区关于开展新常态下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精神,并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分工。

()组织实施阶段(6月上旬至12月中旬)机关各部门、局属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和岗位特点,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新常态下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各项任务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明确提升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扎实推进活动开展,各责任单位每季度末月20日前要将阶段性工作小结报局办公室汇总,由办公室上报区督查办。

()总结验收阶段(12月下旬)机关各部门、局属各事业单位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及时查漏补缺,对工作成果形成量化管理、责任明确、考核有据、奖惩分明的制度体系,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工作新常态,提高长期执行力。1220日前,各科室、单位将活动总结报局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上报区督查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主体责任。要充分认识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切实强化主体意识,局主要领导和局属各单位负责人要履行好改善营商环境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组织推动,确保任务落实到位。成立由局长张高社担任组长,袁卫华、白跃飞任副组长,张明周、石慧红、方亚科等为成员的区文体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白跃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总体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并将各项任务细化分解,抓好落实。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创新思路,互通信息,协调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三)突出重点,加强督查。通过领导带头,创建党员先锋岗,落实“三项机制”, 强化行政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媒体监督,用问题牵引倒逼改革等途径,进一步下沉工作重心,深入整合各项资源,重点攻克打造提升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努力使各项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局办公室将此工作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本行业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推动工作全面落实。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紧紧围绕全省一流营商环境的工作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文化体育旅游系统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工作热情,进而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