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十三五卫生事业规划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统筹做好“十三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科学发展,切实提高服务全区经济发展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我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和卫生工作实际,制定如下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二五”期间,全区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发展。现有综合医院9家(其中公有二级甲等医院1家,即杨凌示范区医院,民营医院6家,驻区单位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3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农村卫生室115个,城乡个体诊所49家。区卫生局直属卫生事业单位5个,包括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站、爱卫办和合疗办。全区共有医疗设备298台件,固定资产19713多万元;拥有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366人(其中执业医师393名、注册护士610名、药师67名、技师79名),全区千人均卫技人员为6.75人,共有床位1025张,每千人均床位5.06张。
——医改工作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上划区卫生局管理;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人,建档率 %;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体检人,体检率 %;为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乙脑疫苗。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揉谷镇、大寨镇、五泉镇卫生院,五胡路、凤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全部建成已投入使用;建成了区中医医院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
——新农合制度巩固和完善。从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我区农民群众参合率由最初的72.64%达到了现今的97.5%。2010年我区农民参合率人数为118043人。2005年以来为参合患者报销金额2244.1万元,人均补助771.9元,合疗资金总体运行平稳。
——公共卫生工作扎实开展。一是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序有效;二是妇幼保健工作扎实推进;三是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四是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201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区的复验工作,初步建立健全了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省政府卫生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动员全社会参与,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以积极实施中省项目为突破口,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着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以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努力构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积极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国函﹝2010﹞2号)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卫生事业发展和规划相关精神,为构建和谐杨陵,促进全区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2、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把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坚持立足区情,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我区目前的医疗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做好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监管工作的力度,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各项改革任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为“十三五”期间卫生工作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卫生资源不均衡,卫生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发展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
(二) 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在全区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最大程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主要指标
1.主要健康指标:
(1)人均期望寿命:到2020年,人均寿命达到78岁;
(2)孕产妇死亡率: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 40/10万;
(3)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0‰以下;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到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0‰以下。
2.主要事业发展指标:
(1)每千人口床位数:2020年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4.1张;
(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20年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0人。
(3)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020年平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8人。
3.主要疾病预防控制指标:
(1)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到2020年降低到215/10万。
(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2020年增长到99%。
(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20年增长到98%。
4.主要妇幼保健指标:
(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
(2)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5%。
(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
5.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指标:
(1)新农合筹资标准:2020年人均达到80元,2015年人均达到150元。
(2)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比例:2020年达到70%。
6.卫生投入指标
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继续加大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力度,2020年提高到卫生总费用的30%,社会投入提高到40%,居民个人支出下降到30%。
(三)重点工作项目
1、重点建设项目(见附件)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1)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项目
(2)健康教育管理服务项目
(3)预防接种服务项目
(4)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项目
(5)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6)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7)老年人保健
(8)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9)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0)65岁老人免费健康体检项目
(四)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1、深化卫生管理体制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
(1)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定位、目标和任务,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精神卫生、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做好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工作,并逐步扩大免费体检的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并做好档案的管理及使用。
(2)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三级医院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大做强示范区医院,使其成为全区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建成以示范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科室建设,完善卫生院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适应杨凌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功能的转化;加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卫生室条件,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100%,。实施培训计划,保证每个乡村医生每年接受2—3次培训,落实承担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享受政府津贴的政策。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根据杨陵发展趋势加强全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适时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布局,满足社区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切实做到“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
依据国家政策,积极做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工作,“十三五”期间力争使民营医院管理水平、业务规模有较大发展。
(3)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的认识,切实把卫生行政职能转移到加强调控、强化监管、完善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提高卫生行政服务水平。
(4)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及相应的经费补偿和报销政策的落实,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负担。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医疗保障等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相一致,惠及更多百姓。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及应急能力
(1)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在区卫生局设立承担政府职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卫生应急办公室),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2)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在传染病收治方面,“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医院普通传染病房建设和非传染病区建设。重点加强示范区医院传染病专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建成规范化的传染病专科,满足我区重大传染病救治需求。在紧急救援方面,要在健全示范区120急救中心基础上,争取在全区设置紧急救援网点,并完成中心与网点的通信联网,在全区形成统一指挥、高效协调的急救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急救速度和抢救成功率。
3、坚持预防为主,加大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
(1)烈急性传染病防治方面。加强防控,预防甲型H1N1
流感、人禽流感、狂犬病等的发生和蔓延,控制霍乱暴发流行。
(2)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方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继续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和初治涂阴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和免费提供抗结核药品,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阻断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遏制流行蔓延势头。
(3)地方病防治方面。进一步推广食用碘盐,减少受碘缺乏威胁人口,实现完全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做好布鲁氏病日常监测工作。
(4)免疫规划方面。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继续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成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免疫规划免费接种范围;建设并巩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每乡镇和社区均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免疫规划接种率巩固在90%以上。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探索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模式,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的防治水平,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4、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提高住院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原则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医院。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规范基金封闭程序运行,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确保基金安全。建立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平台,完成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工作。
5、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1)进一步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区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
(2)切实做好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到9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分别达98%及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开展农村已婚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和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工作,儿童系统化管理率达到95%,新生儿率疾病筛查率达到80%,叶酸增补率达到90%,全区婚检率达50%以上。
6、强化卫生综合执法,提高监管成效
(1)强化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的监督,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2)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和大型医疗设备的准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医疗市场。
(3)区卫生监督所综合办公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7、加强精神病机构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十三五”期间,建成杨陵区精神病医院,提高精神病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8、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普及卫生知识
(1)巩固扩大国家级卫生区成果,不断提高城市卫生管理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与健康促进活动,全面推进全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加强卫生单位创建工作,力争每年创建2—3个省、示范区级卫生单位。
(2)加强除“四害”工作力度,巩固除“四害”成果。
(3)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以上。
(4)抓好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9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90%以上。
9、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1)组建杨陵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其在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活跃在医疗战线的一支有生力量。
(2)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医生学历基本达到大学本科以上,护士学历达到大专以上三级医院90%、二级医院70%;社区全科医生不低于三分之一。
(3)全区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卫生执法人员全部经过规范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