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 / 政府部门 / 卫生健康局 / 信息公开 / 正文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经呼吸道飞沫、粪便、或密切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传播和感染。主要发病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3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有20多种,其中感染肠道病毒71型时引起的重症病例较多,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手足口病目前没有可针对性治疗的有效药物,因此,在每年4-9月份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所有婴幼儿家庭、父母、托幼机构均应高度重视对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手足口病因为可能发生重症,可能致死,所以可怕,但手足口病可防、可控。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2008年手足口病从山东阜阳开始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流行,每年报告病例上百万例。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少。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所有人对肠道病毒均易感,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携带病毒传染给小孩。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由于种类较多,在流行地区的流行季节,多数儿童呈隐性感染,或一过性发病而自愈。尽管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免疫保护的持续时间不明确。而且由于病原种类较多,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因此同一小孩可能因为不同时间感染不同的肠道病毒,而导致一年内患多次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能携带病毒而传播疾病。感染者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幼儿感染病毒后,一般潜伏期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变化很快,数天甚至数小时即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婴幼儿健康关系每个家庭。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防控措施如下: 

(一)个人预防措施 

1.看护人要给孩子勤洗手,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及毛巾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 

2.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4.发现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5.根据病情,患病儿童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建议期限为症状出现后2周且症状消失,或症状消退后一周。康复返园后要注意个人卫生。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