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杨凌示范区| 繁體| 注册| 登录 退出
网站支持IPV6
  • 首页
  • 区情
  • 新闻
  • 公开
  • 服务
  • 互动
  • 专题
首页 /走进杨陵 /民俗文化

走进杨陵

  • 杨陵概览

  • 历史沿革

  • 农耕传承

  • 科教优势

  • 魅力杨陵

  • 民俗文化

首页 /走进杨陵 /民俗文化
  • 2021-03-12 上川口锣鼓制作技艺
民俗文化
上川口锣鼓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21-03-12 15:38 来源:杨陵区人民政府
分享:
打印
字体:大 中小

上川口村地处杨陵城区东部3公里处,目前全村以锣鼓加工为主,从业人数500余人。上川口村锣鼓的制作起源于帝尧时代,18世纪的清代流传于黄河上游渭河北麓。300多年来,上川口村一直延续着制作锣鼓的习惯,传颂者“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销售”的佳话。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其中融入了关中渭河流域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社会习俗,是研究秦人制作技术和古老文化的活化石。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娱乐实践中总结并逐步完善的,是先秦手工制作技术的文化传承,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综合体。其制作中的原料配比、火候掌握、锻打力度、一锤定音、鼓腔平面受力等都具有相当的诀窍,很难以现代生产技术所替代。锣鼓制作传承人刘松林从其父辈的手里学习制作工序,掌握了该村铜器行业各门技术绝活,在手工作坊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改进、提高,尤其是从外观上,更加注重外表和整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目前能生产出各类舞台乐器、寺庙法器、大众民间用鼓样品达92种之多。

锣鼓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一种特色的民间传统,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内涵支持它不断地发展壮大传承。锣鼓制作技艺作为一种特色文化,2011年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列入杨陵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6月3日,《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到底啦!
  • 相关链接
  • 区人大
  • 区政协
  • 法院
  • 检察院

主办单位:杨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杨陵区电子政务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 6104030004

E-Mail:ylqzfw@126.com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909002000015号

陕ICP备16001876号-2


杨凌示范区互联网举报中心
无障碍

无障碍

微博

微博

微信

微信

手机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