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杨凌示范区| 繁體| 注册| 登录 退出
网站支持IPV6
  • 首页
  • 区情
  • 新闻
  • 公开
  • 服务
  • 互动
  • 专题
首页 /走进杨陵 /杨陵概览

走进杨陵

  • 杨陵概览

  • 历史沿革

  • 农耕传承

  • 科教优势

  • 魅力杨陵

  • 民俗文化

首页 /走进杨陵 /杨陵概览
  • 2025-03-03 杨陵区情概况
杨陵概览
杨陵区情概况
发布时间:2025-03-03 17:20 来源:杨陵区人民政府
分享:
打印
字体:大 中小

概况   杨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水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级行政区,行政管辖面积135平方千米。伴随着示范区的成立发展,杨陵已初步建成创业环境宽松、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城市,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具活力的战略板块之一。

地理环境   杨陵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系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区内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渭河滩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沟坡地五种地貌单元,形成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呈阶梯地形。海拔在435-563米之间。

水资源   杨陵区三面环水,南有渭河,东有漆水河,北有湋水河。宝鸡峡二支渠、渭惠渠、渭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

生物资源   作物有50多个品种,果树有10多个品种,林木有60多个品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果树以桃子、猕猴桃、葡萄等为主,林木有针叶树、阔叶林和灌木林。区内生物资源种类、数量相对较少,且以人工繁育的动植物资源为主。饲养动物以猪、牛、羊、鸡等为主,特种养殖有所发展。

气候气象   杨陵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多集中在7月和9月。年平均气温12.9℃,日照时数2163.8小时,年降水量635.1-663.9毫米,无霜期211天,农作物一年两熟。

政区沿革   上古黄帝时代,本区属岐伯、有邰国。尧舜时代,是古农师后稷“教民稼穑”的封地。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城迁往中亭川(今武功县武功镇)。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以后隶属武功、扶风,随武功、扶风变革而变革。1979年成立杨陵特区。1982年杨陵区作为独立县级行政建制归由宝鸡市管辖。1983年划归咸阳市管辖。1997年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政区划分   辖两镇(五泉镇、揉谷镇)三个街道(杨陵街道、李台街道、大寨街道),54个行政村,22个社区,总人口25万。驻有西农、杨职院两所高校,聚集农、林、水等70个学科7000多名科教人员。

人文自然景观   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陵(隋文帝杨坚陵)、古农师后稷封地(有邰国遗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川云关、马援祠等文物古迹。后稷教稼园、树木园、杨凌农林博览园、秦岭山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大批富有科普内容的旅游景点蜚声海外。亚洲第一规模的水上运动中心、邰城休闲广场、杨凌渭河湿地公园等令游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杨凌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东临西咸旅游圈,西有佛教圣地法门寺,南有太白、楼观台,北有乾陵。

经济概况   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62.25亿元,同比增长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5.27%;实现农业增加值12.65亿元,增长3.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947元和19922元,分别增长4.7%和6.8%。

工业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区内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业等涉农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有12家医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核准,GMP生产区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已获得药品批准文号245个,产品种类涵盖中成药制品、中药饮片制品、化学药品、化学原料药制品等多个子行业。有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粮油物流园等专业食品产业聚集园区,规模化食品企业60余家,重点发展果汁加工、乳品饮料、面粉、肉制品加工、果酒、食用菌、蔬菜精深加工等,拥有本香冷鲜肉、竹园村酱料制品、圣桑果汁、李华葡萄酒等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0余个。有规模以上涉农装备制造企业10余家,主要企业有化建设备制造、昱昌环境、鲁力集团、棚掌柜等。美畅股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金刚线据研发、生产和供应商和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

第三产业   万达城市商业综合体、国贸商场、新茂广场、风情商业街、居然之家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繁荣发展,“秦乐购”促消费活动、蘸水面品鉴、科技油菜花旅游季等活动成功举办,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全力提振商贸消费,刺激增量1.9亿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综合收入27.56亿元,“谭家甑糕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乡村振兴  设施果蔬、经济林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种苗、农作物良种、食用菌种植、现代畜牧业、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高科农业体验园、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种子产业园、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等农业园区,我区入选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积极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发展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家庭农场71个、现代农庄30个,带动2万多农户抱团闯市场、同走致富路。校企协同“五联一抓”作用持续显现,太秋甜柿、西小寨蓝莓等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比33%、过百万元的达到13个,新增200万元以上村2个。

城市品质  陇海铁路线和G30连霍高速穿境而过,特别是杨凌高铁站的建成运行,使杨凌与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形成半小时经济圈。相继建成杨凌大道、河堤路、城南路西延、东环线等市政道路,35平方公里主城区框架基本形成。辖区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不断完成城市配套设施,建成教稼园、博览园、树木园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石头河引水工程、集中供热管网、天然气调峰站等一批配套设施投用,城区部分路段主干道地下管廊、易涝点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建筑外立面、城市家具、园林绿化、广告牌匾、道路交通等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建立城市“顽疾”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六无四净”“五定四包”等管理标准体系,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乡村振兴  设施果蔬、经济林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种苗、农作物良种、食用菌种植、现代畜牧业、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高科农业体验园、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种子产业园、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等农业园区,我区入选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积极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发展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家庭农场71个、现代农庄30个,带动2万多农户抱团闯市场、同走致富路。校企协同“五联一抓”作用持续显现,太秋甜柿、西小寨蓝莓等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比33%、过百万元的达到13个,新增200万元以上村2个。

城市品质  陇海铁路线和G30连霍高速穿境而过,特别是杨凌高铁站的建成运行,使杨凌与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形成半小时经济圈。相继建成杨凌大道、河堤路、城南路西延、东环线等市政道路,35平方公里主城区框架基本形成。辖区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不断完成城市配套设施,建成教稼园、博览园、树木园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石头河引水工程、集中供热管网、天然气调峰站等一批配套设施投用,城区部分路段主干道地下管廊、易涝点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建筑外立面、城市家具、园林绿化、广告牌匾、道路交通等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建立城市“顽疾”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六无四净”“五定四包”等管理标准体系,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事业  在城乡规划建设、户籍改革、城乡道路交通等5大类32项具体政策上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民生政策已经统一提升至新的标准,31项社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致,188项医检结果省内互认,医疗、工伤等五大社会保险完成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区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杨陵区高级中学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高中。高效课堂、智慧教育、“大学区制”、特色校园建设等教育改革取得成效。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区全面推行13年免费教育。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全区镇办卫生院全部建成并实现规范化运行,村卫生室全部通过省卫生厅标准化验收,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办、大病不出区”。积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按照“村级主办、政府支持、群众参与、互助服务”的方式,实施农村幸福院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

社会治理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破获电信诈骗案件227起。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68件,调解成功率达99.1%。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66.7%,全区连续76个月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到底啦!
  • 相关链接
  • 区人大
  • 区政协
  • 法院
  • 检察院

主办单位:杨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杨陵区电子政务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 6104030004

E-Mail:ylqzfw@126.com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909002000015号

陕ICP备16001876号-2


杨凌示范区互联网举报中心
无障碍

无障碍

微博

微博

微信

微信

手机版

手机版